区块链投资经验谈:"五大均衡"和"两大致命伤"下,区块链该怎么投?

转载
2450 天前
10426
云天使

火讯财经注:站在风口上,猪都能够飞起来,真的是这样吗?区块链投资注意事项了解一下。

随着ICO的爆发,区块链逐渐成为热议于街头巷尾的词汇。然而,区块链的先进性体现在哪里?它能为当下社会带来何种价值?面对区块链的狂潮,投资人又该作何抉择?云天使基金与您共同探讨"不完美"的区块链该怎么投。


区块链技术并不是尖端技术。与其他领域(如人工智能、空间技术、生物医药科技等)的技术创新相比,它是相对浅显易懂的。不需要你是行业专家,或具备极强的数理基础,都可以大致看懂区块链机制,读懂多数区块链项目的白皮书(此处并不特指"空气币")。

但我仍然认为,区块链是颠覆性的,在于区块链的创造者在尝试用技术手段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它通过一系列精巧的社会工程学创新和技术组合,尝试解决互联网世界的信任问题。这与一般单一学科的技术创新有本质区别。另外,"大道至简"的区块链技术具有很好的传播性,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领域的大门。

区块链的精巧性在下面这个例子中有非常好的体现:比特币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理念是一种非常有社会情怀的提法,其中有很深的公平、公正、均权的思想内涵,但这套体系却是依靠矿工的逐利心维持,到最后,大的矿场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联手防范51%攻击的产生。这也许有点像监狱对犯人的教改一样,通过限制、引导和技能提升间的配合,在灌输规则意识的同时提升违约成本,最终达到对犯人改造的目的。

社会信任构建难度高、网络空间违约成本低,这些问题看似无解,但在区块链系统中,却有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已经够厉害了!

不过,目前的区块链架构是否是完美的?是否有产生完美架构的可能性?

一把"双刃剑"--区块链并不完美

我认为非常难。区块链其实是将困难做了转移,在效果、操作难度、使用场景等多方面做了巧妙的妥协,才能达到其去中心化、唯一、不可篡改等特性。在我看来,区块链至少需要平衡以下五种关系:

技术层面:效率与共识强度(资源消耗)间的平衡

目前比特币的交易频率上限是每秒7笔,以太坊能达到每秒100笔,而近期一些创新的区块链技术可以达到每秒交易上千笔。但这并不是说,技术取得了多大的进步,而是以牺牲共识强度作为代价。目前公认共识强度最强,最笨拙但最靠谱的,仍然是比特币的POW共识机制。无论是POS,DPOS还是侧链技术等都以变相中心化以及放松监管作为前提。POW对于资源的大量消耗是不可忽视的,但因此产生了巨大违约成本,保证了架构的鲁棒性。

对于区块大小的争论,其实是在讨论是不是应该通过增大存储成本的方式,换取更高的效率。如果未来这种"唯一"的账本动辄需要上百G存储,且需要保存在每个节点的话,也是极大的资源消耗。

商业层面:管理价值与技术难度间的平衡

区块链分为公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三种模式,共识强度也依次降低。私有链的交易效率最高,但很多人认为私有链并不是真正的区块链。这有点像当年大家对公有云和私有云的讨论一样。在我看来,私有链和联盟链有可能国内最快完成商业落地的突破口。

中心化管理优势:很多人只看到了中心化的"单点失败"可能性,但没有看到中心化产生的高效率。Visa的交易量可达每秒40000笔,这是目前任何区块链项目远远无法企及的。云服务商可以对网络环境进行整体性运维,中国的电网体系因为集中治理而变得更高效和稳定。那么是不是一定要为了去中心化而去中心化呢?

很多市面上的区块链项目,有给网络宠物做唯一记录的,有给农产品做唯一记录的,有给书做唯一记录的。对于这类项目,我只想问一句,so what?做记录的价值远低于构建系统的成本,这真是一笔好生意?对于线上产品还好,线下产品即便上链进行了记录,难道就能保证在线下不会被掉包?

社会体制层面:去中心化理念与现行中心化社会体制间的平衡

区块链能否真的做到去中心化?区块链是建立在网络世界上的,现行网络世界本身就是中心化,云服务商在网络环境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金融体系是中心化,大家都习惯把钱存在银行里,并去证券交易所买卖股票,在多数情况下中心化的机构可以维持体系的稳定。即便在区块链世界中,大家也习惯性的把私钥地址保存在交易所,如果需要每个人记住自己的私钥地址,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这难道不是又变成了中心化机构?需要中心化的机构去支持这种去中心化的体系,这是一件很tricky的事情。

在所有中心化机构中,国家机器是最大最终极的。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属性很容易演变成反监管属性,鼎鼎大名的"丝绸之路"、暗网,此类的网络黑市都与区块链脱不了干系。一旦国家采取强硬手段,对区块链实施强监管,那么就很容易出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状况。目前,部分区块链项目中已经加入了AML,KYC等措施贴合监管。而真正的大国,也从未对区块链合法性进行任何明确的表态。

属性层面:工具价值与货币价值间的平衡

比特币在最初的时候其实是一种虚拟货币,作为比特币区块链体系的燃料存在,可以说,币和链之间的关系相对均衡。但现在,多数区块链项目是以ICO作为唯一目的进行发币的,链的应用只是币价的支持。当然也有鼓励不要发币只做链的项目。那么,到底做链为了发币,还是发币为了做链?我认为,不发币的区块链项目是缺乏激励且很难维持的,但币的价值应该与链的价值相互依存。目前绝大多数区块链项目的币价,都过高了,现在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回调压力很大。

驱动力层面:逐利性与社会共赢价值观间的平衡

这就是最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区块链需要通过纳什均衡的设计维持自身体系的运转,必不可少的需要有很强逐利性的参与方,但这些参与方的影响往往不限于"挖矿"本身,而是向其他领域扩散,比如近期如火如荼的ICO。区块链本身是追求去中心化的治理体系及高效的存证体系,并借此打造更先进的虚拟货币,如果沦为了资本玩家收割"韭菜"的工具,就与本源产生了偏离。对于参加ICO的项目来说,很多优质项目会考虑政策不确定性而相对犹豫,反而大量"空气币"由于机会成本极低,会义无反顾的投身区块链。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并在泡沫破裂时导致市场断崖式下跌。投资者并没法分享优质资产升值红利,只是为了增值预期付费,非常容易落入欺诈圈套,这与目前的金融市场还是存在一定区别。

以史为鉴--区块链加入金融体系的两大致命伤

除了以上提到的各种平衡、博弈和妥协,追溯区块链的发展历史,还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无监管无保障的金融体系

从比特币诞生至今,大概经历了三到四轮大的"行情"。但及其相似的是,每一轮大涨之后,都会迅速迎来一轮大跌。

• 2008年,中本聪首次发布了他的"点对点电子货币系统",并将其命名为比特币。2009年1月,第一个比特币被生产出来。2010年,第一个比特币交易所成立,比特币开始在极客圈内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 2010年年底,比特币价格从不足30美分一路高歌猛进,到2011年年中达到约30美元,半年间涨幅约100倍,也让比特币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但之后一件黑客攻击事件,市场情绪严重受挫,币价重新回到2美元左右水平。

• 2013年上半年,受到第一次产量减半、矿机升级、塞浦路斯债务危机的影响,比特币迎来了第一轮"大涨",币价从30美元疯长到266美元,市值首度超过10亿美元。但这轮行情并没有持续太久,币价很快回到50美元水平,跌幅近80%。

• 2013年下半年,中国掀起了比特币热潮,大量资本涌入导致比特币币价迅速冲高到1242美元。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政府的强硬政策、MT.GOX关门消息和当时最大的矿场Ghash.io引发的51%攻击恐惧,导致币价在2014年1月跌至114美元。

多数人可能只看到了2017年下半年的这轮行情,但若稍加对比,会发现每轮行情都极其相似。在暴涨和暴跌的背后,暴露出的是比特币市场缺乏监管和价值评估体系,市场情绪容易快速释放,快速财富积累可能性引发逐利资金的快速进场操控行情,系统承压能力差等问题。简单的说,就是短线操作的宝地、收割"韭菜"的最佳战场。在2017年下半年,很多时候区块链项目内容或白皮书已经不重要了,只要能够与区块链搭上关系发ICO,就马上变成了"香饽饽"。在多数"韭菜"还沉浸在新技术带来社会革命的迷思中时,逐利资本已经完成了收割。

区块链真的安全吗?

很多人认为,区块链因其加密算法和不可篡改机制,成为一套非常安全稳固的系统。但与区块链相关的安全事件在近年却层出不穷。简单列举如下:• 2014年2月28日,当时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之一的MT.GOX宣布破产,原因是价值5亿美元的85万个比特币丢失。后经调查,被黑客盗走的比特币只是冰山一角(仅几千个),其他丢失的比特币极可能是由于一系列内部欺诈交易造成的。

• 2016年6月17日,区块链业界最大的众筹项目TheDAO遭到攻击,导致300多万以太币资产被分离出TheDAO 资产池。黑客利用TheDAO智能合约中存在的漏洞不断将资产池中的DAO资产分离并转给自己。

• 2018年3月7日,币安发生黑客攻击。黑客运用一系列精巧的操作,先是通过其操纵的10000个比特币拉爆VIA(维尔币),制造交易所被黑的外部表象,引发市场恐慌情绪,最终通过在其他交易所挂空单的方式套现。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高级操作,简直6到可以进入MBA教学案例。

以上仅是被爆出且造成损失较大的安全事件,在区块链市场中仅是凤毛菱角,还有大量安全事件仍潜藏在水面之下。究其原因,区块链的庞大体系也是由一行一行代码组成的。但由于发展时间短,社区相对较小,导致安全运维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黑客可以随意利用其中的代码漏洞发动攻击。

相比比特币、以太坊这些大社区,一些新兴的区块链项目更加危险。很多区块链代码都通过开源途径拼凑出的,漏洞极多,一旦被炒高币值后,极易发生黑客攻击。交易所作为新的"中心化"机构,也使得攻击目标更加具象化,并造成"单点失败"。

区块链到底该怎么用?

区块链是伟大的,但不是万能的,使用场景决定最终的使用效果。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思考:

• 线上优于线下:区块链仅能记录一段交易代码,较为适合线上资产的确权和交易。但如果用于记录线下资产,则需要对线上线下资产进行勾连(将代码通过雕刻,内嵌,贴牌等方式与线下资产建立一对一对应关系),存在勾连失败的可能性。

• 低频高价值&高频低价值:区块链因其工作机理,对于高频次交易的支持能力有限,但较适宜低频次少量数据高价值的线上资产记录,如房产确权,保险理赔,遗产登记等。高频次低价值可以通过"延迟打包结算"的方式(如闪电网络)处理,如知识付费类应用。而对于高频高价值和低频低价值的应用,我目前并不十分看好,前者由于无法及时到账导致用户体验差,后者会有大量低价值冗余信息占用存储空间。未来物联网将会产生超量数据,是否适合区块链记录,需要分场景判断。

• 成本意识:区块链本身是有成本的,就比特币而言,一旦"挖矿"红利期结束,交易方需要额外补贴比特币以促成交易记录。其他区块链项目也是要通过其他形式的资源消耗保证交易记录。因此那些生命周期短且价值很低的资产或交易并不适合用区块链进行单独记录。Blockstream的闪电网络就是通过打包小额交易实现低成本交易记录。这样的尝试在我看来非常值得提倡。

• 私有链vs公有链:有人说私有链并不是区块链,因为无法体现去中心化的理念。这种讨论似乎在公有云和私有云推广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大型企业对于私有云和混合云的接受度明显高于公有云。我认为,私有链作为一个效率工具,可以实现低成本价值体现,更适合目前的市场阶段。高盛、德勤、花旗等许多大型金融机构及IBM等网络服务商都在内部进行了大量的区块链研究和尝试。联盟链由于需要考虑多方的利益博弈,相比私有链来说更难执行,这可以参见R3 CEV近年的发展路径。

• 新行业优于传统行业:对于医疗、教育等传统行业来说,已有一套应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资产记录机制,贸然的使用区块链极有可能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因此不免会遇到阻力。而在一些新行业,尤其是在线上共享经济领域,如信息/资源共享(累进价值高)、众包等领域,区块链有非常大的应用可能性。

区块链投资注意事项:

• 既要脑洞大,也要脚踏实地:在价值判断上应该保守,探索区块链项目的真正价值所在;而在应用场景上则应该开拓思维,不要只翻旧账,最适合"区块链+"的领域可能还没有诞生。

• 币圈和链圈需要相互支撑:随着整体市场预期回落,币圈可能会相对沉寂一段时间。比特币和以太坊依然是最值得信赖的币种,以太坊的升级会促进链圈的发展。多数链圈项目有toB属性,很难出现爆点,会遵循企业服务项目的发展周期,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币圈的重新崛起需要链圈的突破性进展(技术/政策)作为支持,而币价维持在一个相对高点也有利于资金和人才持续入局,共谋大业。不过这个过程不会太快。

• 投币还是投股权:在这一波行情中,区块链和现行的金融市场的评价体系出现偏离,不看收入利润客户商业模式,只看能否快速积累资金。这也是很多老牌投资机构拒绝进场的原因。未来,"币体系"和股权市场能否对接是存疑的。就像之前一个朋友开玩笑式的说法:既然能发币割韭菜,谁还要股权融资?不过也确实有不少链圈项目在"执迷不悟"的开展股权融资。我个人认为,未来这两条线会同时存在,但发币的门槛(监管力度还是发币成本)会提高,同时投资人也会更加理性,野蛮发展的机会窗口已经过去了,项目会基于自身发展考虑制定融资策略。老牌投资机构可能会谨慎尝试链圈股权项目,毕竟还是有"不能错过"的压力在,"新贵"则更愿意通过投币的方式快速实现逆袭。

• 关注从业者:区块链行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进行技术开发、代码维护、安全能力升级等相关工作。而不是过多的"金融人才"利用监管缺失,使用二级市场无法奏效的"奇招"对币价进行炒作。投资区块链项目不应该只看站台的大佬,而是应该关注整体社区的建设及中层技术骨干的水平,以及关注团队是否能客观理解场景与链的关系,理解区块链的所长和所短。

• 矿机公司是现阶段最佳投资标的:这条参照了周亚辉先生的"闺蜜"理论。由于区块链的市场需求尚不够明晰,大客户多数仍在观望,短期内很难出现区块链相关的"杀手级"应用并培育出"独角兽"。目前最稳健的投资标的还是矿机公司(交易所和钱包作为基础设施也很有价值,但有被黑风险,商业模式没有矿机公司健康)。如果长期看好区块链,那么"铺路搭桥"可能比"开荒种地"更容易获得回报。

• 政策是最后一道关卡:一句话,就是一定要经常看新闻,不要踩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