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商业”正处于爆发前夜

转载
1573 天前
7196
金融科技微洞察

文章来源:金融科技微洞察  作者:李斌

反垄断商业模式的百年孤独

事实上,从15世纪现代商业萌芽于意大利至今,数百年来的商业组织一直追求做大做强的集中式和垄断式商业模式。

尽管第一部《反垄断法》已设立一百多年,中小微企业(MSMEs)也被各国政府普遍认为是提升经济增长、拉动社会就业、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但大型企业及其集中式的商业模式仍然始终占据商业价值的主导地位。

一项数据例证是,《财富》杂志自1955年开始发布美国500强榜单,当时美国500强总营业收入大约相当于美国GDP的35%规模,2007年这一数据却已高达73%。

即使是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的弊病显现,反垄断化的呼声逐渐强烈,至2018年这一数据仍高达66%。

商业本身是一种竞争、自由的经济活动,而自由竞争的结果,天然就容易导致优胜劣汰、资本集中、甚至权力寻租。


正所谓慈不带兵、义不行贾,中国的第一代商人吕不韦们就已信奉“囤积居奇”的经商手段,现代商业鼻祖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更是通过联合王权与教权而实现商权的垄断。

垄断,意味通过控制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市场,把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提高到平均价格之上,从而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垄断利润。

因此,在数百年来的商业发展中,企业天然倾向于追求这种集中式、垄断化的“做大做强”商业模式。


反垄断V1.0:连锁商业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商业主体都是以“集中式管理+集中式经营”为主。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分工需求增加,第一代的反垄断商业模式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发出了微弱的声音,这便是“连锁商业”模式。连锁商业,意味着经营同类产品或服务的若干经营单位,以同一商标、统一管理或授予特许经营权的方式组织起来,通过对企业形象和经营业务的标准化管理,共享规模效益,获取竞争优势,其特点是“集中式管理+分布式经营和销售”。连锁商业的代表者就是麦当劳和肯德基,通过引入连锁经营体系,公司规模迅速发展,并得以冲破冷战时代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藩篱,从美国向世界各地蔓延。时至80年代,全球连锁经营飞速发展,沃尔玛、家乐福、星巴克、7-11等纷至涌现,美国几乎每6.5分钟就有一家连锁店开业;又至中国加入WTO后,中国连锁经营企业也开始遍地开花,中国连锁百强企业的平均年店铺增长率一度高达51%。

在连锁商业模式下,总部企业负责品牌设计、商品生产、渠道采购、规范服务和制度管理等,保留了大部分的产品和服务能力,分散的中小微企业主体则以连锁加盟等形式接受总部企业的统一组织领导,通过专注于销售能力本身,拓展客户,最终分担相对微薄的收益。

连锁商业模式第一次打破了供给侧的集中和垄断,从中分离出“分布式”的经营能力和销售能力,让中小微企业主体也有机会成为商业价值链的一环。


▲连锁商业的能力分解


反垄断V2.0:共享商业

近十年来,随着主要发达国家人口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程度较深,消费需求下降,供给侧的闲置资源增加,又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第二代反垄断商业模式开始崭露头角,这便是“共享商业”模式。

例如Uber、Airbnb、滴滴打车等主打“共享”的创业公司,因低价、便利、个性化等优势收获了大量用户。本质上,共享商业的目标在于令商品或服务的所有者让渡使用权,从而使社会闲散资源充分利用,实现整个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其中,移动互联网技术提高了资源分配效率,通过在线服务平台,以及大数据、AI、LBS等技术,将资源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进行快速匹配,并促进他们在平台上完成商业交易行为。

在打车、住宿等共享商业模式下,商品和服务的集中度被进一步打散,其提供者甚至是以个人为主,实现了供给侧的“分布式”。

不过,共享商业的渠道、销售、管理等能力,仍然依赖中间的平台商。商品服务的提供者需要受平台的统一管理,遵守平台的规则制度,需按交易抽成支付给平台,在初期也可能获取平台补贴,因此其特点仍是“集中式管理+分布式服务”。


▲共享商业的能力分解

如果共享商业平台始终维持中间商的定位,坚持“轻资产”的经营策略,则共享商业将是商品和产能过剩时代的最佳选择。

然而,数百年来的“做大做强”的基因使得共享商业开始逐渐变味,平台方自身开始深度介入供给侧。例如共享单车,笔者认为其实质上与共享商业的精神已然背道而驰,单车是平台方大量购买,不但没有利用闲置资源,反而由于各平台都是以不断增加投入、购买大量新单车投放的手段抢夺市场份额,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还消耗城市公共部门的治理精力。

平台方也以挤走对手、赢者通吃、形成行业垄断地位为目的,屠龙者成为了新的巨龙,远远违背了反垄断的初心。

无边落木萧萧下,反垄断商业模式的百年尝试,成果终究寥寥。不过,放眼于下一个10年,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开始让中小微企业看到了些许“反垄断”的曙光。


科技革命让未来已来

2015年以来,在海量大数据积累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前沿科技如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技术等逐渐成熟,使得商业模式进一步变革具备现实可能性,从而促进企业进行跨业合作、加强分工精细化程度、加快创新产品的敏捷性、重构价值链条的分配。

例如,云计算技术推动商业社会朝着平台化方向发展,可有效降低多主体进行商业合作的成本。商业活动所需的各类能力可以进一步实现“分布式”,不同的商业参与方可分别贡献架构设计能力、产品设计能力、运营和风控能力、销售能力、资金筹集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等,从而在云平台中叠加了软件服务、牌照、业务流程、端到端的产品体验和最佳行业实践等,形成平台化服务。

进行合作的商业主体无需再重复建设IT基础设施,可降低为响应市场需求的快速试错与快速迭代成本。

更进一步地,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的解决方案让商业模式的全面“分布式”成为可能。

通过区块链中的非对称加密、隐私保护算法、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点对点通信技术、分布式架构技术、分布式存储和安全多方计算技术等,可以让商业模式中的参与各方都享有对等的地位。

企业间可构建对等互信的区块链网络,便捷安全地点对点地交换和共享数据;可采用共享的分布式账本记录业务数据,避免数据被篡改、被伪造或产生一致性差异,还能实现全业务流程的可追溯可审计;可通过智能合约功能实时自动生成相关文件,自动执行业务逻辑及商业契约等。

由此,企业间的合作与连接变得更加简化,未来多个企业组建区块链网络共同开展业务甚至可能像现在建立“聊天群”一样高效便捷。

这不仅降低了企业快速试错的成本,有效提升商业上的容错性,也促进商业社会朝着可信化、透明化的方向深化发展,全面降低合作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信用风险、信息保护风险等。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也推动商业社会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促进商业中的智能协同合作。

业务流程全面转向智能化之后,多方合作的规则与执行可交由算法进行自动化处理,从而提升商业合作的公平性与效率。例如,基于AI的联邦迁移学习技术就能够在有效保护各参与方数据隐私的基础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促进商业中的各方协同合作实现价值最大化。

最后,移动互联网技术仍在持续推动商业社会朝着移动化、场景化方向发展,可让商业场景更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产品和服务可通过SDK或API等方式渗透至电商、外卖、打车、租房、装修等各行各业的APP和生活场景中,无限贴近用户需求,发现或重塑客户关联,同时提高有效资源的周转效率和服务客户频次,实现客群、渠道、产品、交互及周转频次等多维度相互叠加的全面价值发掘,最终形成实现双方甚至多方共赢的下一代商业模式。


反垄断V3.0:分布式商业

新一轮的商业模式变革与分布式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其目标也是让商业活动中的供给商和中间平台商在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方面实现充分的“分布式”和去垄断化。

在2017年初,微众银行在新闻稿中首次将这种新型的第三代反垄断商业模式命名为“分布式商业”。

目前,分布式商业这个概念已被行业广泛接受,各企业也初步展开对分布式商业的探索。


▲分布式商业的能力分解

按微众银行整理给出的定义,分布式商业是一种由多个具有对等地位的商业利益共同体所建立的新型生产关系,是通过预设的透明规则进行组织管理、职能分工、价值交换、共同提供商品与服务并分享收益的新型经济活动行为。

在主要表现特征上,分布式商业显现出多方参与、共享资源、智能协同、价值整合、模式透明、跨越国界等特点。

一个成熟的分布式商业场景应具备生产资料由多方持有、产品和服务能力由多方共同构建、商业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对等,产品和利益分配规则透明等要求。

以微众银行正在探索的分布式零售举例,在零售商业场景中,比如会有一些客户,可能既喜欢吃汉堡又喜欢吃拉面,那么就可以通过区块链的技术手段,帮助汉堡店和拉面店组建成商业联盟,让客户可以在这两个店中享受权益的互通或进行权益的互换。

当然,目前也有一些积分平台通过充当中介的角色来实现权益互联互通,但由于积分平台掌控了流量入口,从而深度掌控了定价权与话语权,那么小微商家的利益与客户的权益往往就会被牺牲掉一部分;甚至还有一些积分平台缺乏监督,存在挪用客户权益与资金的种种问题。

新型的基于公众联盟链的分布式零售方案,则可以帮助权益的提供方与权益的需求方快速建链合作,并由银行参与方进行账务的清结算、以及资金的监督和运营管理等,由于技术本身已经完全开源,各参与方可以真正实现对等、透明地合作,资金和权益的安全性也得到保障。

更广泛地看,金融行业参与者群体广泛,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其资质、资本、资源等禀赋各异、互补性较强,因此通常是以同业合作的对等形式共同设计产品或开展业务,天然具备了分布式商业案例的雏形。

同时,医疗、司法、政务、供应链等多个领域也都存在类似需求与要求,各类分布式商业应用场景正在逐渐酝酿中。


▲商业模式的进化

分布式商业作为第三代反垄断商业模式,与前两代的连锁商业模式和共享商业模式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分布式商业可实现更彻底和更充分的去集中、去垄断,打破此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让中小微企业真正成为商业价值链的主角,从而激发经济增长动力、广泛提升就业、鼓励创业和创新。


▲不同商业模式的区分


分布式商业的探索实践逐渐增加,或正处于爆发前夜

当一个行业不断通过制造风口而积累渗透率时,极有可能说明一点:这个行业有明显的基础设施属性。比如互联网行业,O2O、共享经济、智能硬件、虚拟现实、网红经济、短视频等等,层出不穷,每一回都不重样,这说明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的渗透率已经很高,而且依然在通过技术迭代来实现场景的翻新,以至于今天很少人再刻意去谈互联网是什么。

巧合的是,区块链同样在勾勒着近似的曲线。随着数字资产的涨跌,区块链行业里上演着各式的热点,币币交易、交易即挖矿、链改、稳定币之争、公链热潮、STO、IEO等,花样频现、层出不穷。只是相比于互联网的全民共识,区块链还只能在灰色地带上被一小拨人认同,而由此形成的热点涟漪,未能掀起全社会的热论。这也侧面给区块链从业者一个提醒:如何突围区块链的圈层园囿,让共识因为每一次的热点而进一步渗透百姓生活?

在一个小池子里互相拼杀,最多赢得一个池子,当你致力于把池子凿深挖宽时,你可能会收获整个江湖。战略的本质是在敌人看不到的地方开枪。真正的智者也应该把眼光投向池子的那一边,设想一下,区块链技术和经济模型会不会在未来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它到底在构建哪一部分的商业层,该商业层的迭代,会对社会带来怎样的根本性变化,基于这个商业设想来布局今天的创业布局,才是真正的战略执行,也只有这样才能开凿出水草丰茂的新江湖。

而区块链行业的现状就是,由于其天生的金融属性,即使今天池子很小、市场很熊,它依然可以通过资金高密度的存量博弈,来制造出互联网风口难以企及的财富效应。这个牌面让从业者冲昏了头脑,大家更愿意折腾于二级市场,而鲜有人在一级市场里匍匐前进,因为从短期来看,后者不划算。但二级市场的肆虐和贪婪,正在吞噬着一级市场的资金流入,很少有人愿意去挖掘场景、打磨产品、开拓市场,而本来是这些动作先行,才会托起二级市场的高潮迭起,现在却搞反了,结果就是名曰信任机器的区块链技术,而今更多被圈外人戏谑为骗子,这就尴尬了。易粪相食形容的就是这个事儿。

当然,泡沫也有好处,就是可以作为障蔽来给真正的价值创造者以机会窗口,要相信还是有很多的战略高手的,泡沫是放大器,二级市场是价值支点的杠杆,价值重量和杠杆长短,将决定了你能撬起的市场占有率。基于这个分析,你就会发现,区块链热点更多发生在二级市场,即支点的右侧,而一级市场的价值点挖掘,却鲜有案例,即左侧一片蓝海。至于区块链的下一个风口是什么,答案不言而喻。

二级市场对区块链品牌的透支和区块链圈层的停滞不前,这两个因素正在逼迫着先知先觉者开始把眼球投向一级市场。随之而来的,则是一个新风口的酝酿期,我把这个机会叫做分布式商业,即围绕具体场景的具体需求来构建新商业模式,通过区块链技术来提升该商业模式的运行效率,最后通过自由而规范的二级市场来放大该模式,则商业王朝换新颜。

关于分布式商业,这三点很重要:

1、它并非新的商业模式,而是早有其迹象。比如购物券、会员卡、积分系统,这些都是用户行为的资产积累,像元祖食品去年的利润收入中,有4100万就是自己的购物券,而各大互联网产品也开始把积分系统前置,当成了商业模式拓展的新尝试。

2、它更能凝聚共识,突破区块链认知的障碍。当一个技术需要通过解释才能发展时,它就失去了生命力,分布式商业用一句话说明,逛街买卖资产、随时随地当股东,高大上一点说法就是:打破价值不对称、让优质资产自由流通。

3、资产锚定是合规的前提,而这也是分布式商业起飞的重要基础。空气币之所以被痛恨不已,就是没底儿托着,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哪能获得信任,分布式商业里面的每一个token,背后都有商品或服务锚定,token的自由流通则带动了该优质资产的普惠。

这会是一场持久战,因为做金融容易,做实金融很难,一旦做实,它会幻化为一场飓风,直接改变整个生态。分布式商业的威力足够大,以至于我们无法判断作为风口它会何时驾临,又会以怎样的姿势示人。

由于在分布式商业中,商品与服务的提供方都能实现足够的“分布式”,参与地位也更为平等,起到中间链接桥梁作用的只有技术本身。如果技术不开源,确实也可能演变成新的垄断。

因此,发展分布式商业需始终保持技术开源的态度,各个参与方通过开源社区进行分工合作,那么将不再存在话语权集中和垄断的可能性,真正达到“反垄断”的人类商业终极理想。

目前,分布式商业或已处于爆发的前夜,也许就在三年或五年之内,分布式商业就将全面接棒共享商业的大旗。

恰如今天的UBER、Airbnb,未来我们也将看到琳琅满目的分布式出行、分布式住宿、分布式零售、分布式能源、分布式政务、分布式娱乐、分布式金融等杀手级的商业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