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教培行业十大趋势预测:AIGC革新教育各赛道玩法,超一线城市人才政策助力就业

转载
368 天前
8980
AIGC

文章转载来源:AIGC

原文来源:多鲸

图片来源:由无界 AI生成

写在癸卯年末,变动调整之年。这一年,人口红利褪去,幼儿园出现关停潮,教培巨头转型直播带货……各条赛道都在自谋生机。

回望过去,期待未来,在变动调整后的一年里,2024 年教培行业又会迎来哪些可能与变化?纵观近年行业发展,部分趋势已初显端倪:政策持续收紧之下,校外培训仍处舆论风口浪尖,研学旅行、科创教育等细分赛道异军突起,AIGC 技术逐渐与教学过程「难舍难分」......多鲸基于行业洞察,挖掘研究重点事件,回顾梳理了 2023 年教育行业十大关键词,并预测 2024 年教培行业十大趋势。

生育正在成为人口老龄化社会中的重要问题。面向生育、托育领域,国家密集释放重磅政策信号。

2024 年 1 月,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宏观人口背景下,多地随之落地一系列鼓励生育政策。例如,香港特区政府设置新生婴儿奖励金,广西将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等,建立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以「真金白银」激励生育。

作为生育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托育服务是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支撑。2023 年 10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 4 部门印发《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了登记备案、服务内容、人员资质、房屋设施、安全健康、监督管理等相关内容,托育行业发展规范性进一步提高。

各地方政府随之加大托育建设力度。2024 年 1 月,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印发《甘肃省推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工作方案》,强调「力争到 2024 年、2025 年全省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可提供托育服务的占比分别达到 50%、1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应签尽签的原则,将托育机构作为签约对象,签订服务协议,开展婴幼儿健康管理服务」。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正在实现「幼有所育」的同时走向「幼有善育」。

幼儿园教育与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两个「端点」,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端,幼儿园加速关门,转型已成必然。随着全国人口出现负增长,首轮幼儿园关停潮已经来临。据数据显示,2016-2017 年我国短暂迎来出生高峰,但随后急剧下降,2021 年出生人口降至 1020 万,2022 年为 956 万。2023 年数据虽然未公布,但有专家预测,2023 年新生儿人口数量将降至800万以下。2022 年,全国幼儿园减少 5610 所,随着出生人口减少,明年在园幼儿数预计将减少约 900 万。

另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在一些地方,民办幼儿园 2021 年、2022 年开始面临招生难,少部分公办幼儿园也存在招不满的情况。为解决生存危机,将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合并为一体的「托幼一体化」,将是幼儿园转型求生的关键方向。

另一端,银发经济蓬勃发展,老年教育持续增长。2024 年 1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要「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作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手段,银发经济正蓄势待发。

作为银发经济的一环,中老年兴趣教育潜力不可估量。《2024 中老年兴趣教育课程营销指南》指出,超七成「新中老年人」有过或正在进行兴趣学习。而随着互联网与线上生活新方式的普及,新中老年人的网购习惯日益熟练,将推动线上购课的爆发。据相关机构测算,2023 年国内中老年兴趣教育市场规模已突破 300 亿,发展前景广阔。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就业稳则民心定家国安。2023 年年末,苏州市发布了《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人才落户管理办法的通知》,降低了人才落户门槛,突出调整三点:一是将「先落户后就业」对象范围进一步放宽至本科学历、中级职称和技师;二是将社保缴费年限缩短、年龄放宽;三是长三角社保缴纳累计认可。

苏州入场,只是此次「抢人大战」的「冰山一角」。在此之前,南京、青岛等许多中心城市放宽落户限制,共计 17 个城市出台落户新政,发力人才聚引。从内容来看,各地政策调整以放宽人才落户为主,其次是放宽居住、社保缴纳年限和允许购房、租房落户等,精确瞄准衣食住行等刚需问题。

「抢人大战」愈演愈烈,与人口增量持续下降不无关系。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2023 年新生儿 788 万,较 2022 年减少 168 万,死亡人口 1100 万,人口负增长 312 万。在全国人口增长疲缓的背景下,各大中心城市逐渐失去人口红利,不得不接连下场「抢人」。

而在 2024 年开年不久,超一线城市上海又发布购房新政,继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之后,部分区域取消外地单身限购。不难看出,大城市降低落户门槛,已是大势所趋。这场「人才大战」,必将在 2024 年继续上演。

经济下行、「双减」政策等多重危机,让学科培训时代落幕,非学科培训走上台前。其中,科学教育、思政教育正在出现「抬头」趋势。

先看科学教育,这一门类市场体量正在增加,学习人数和渗透率也在升高。回望 2023 年,科学教育是贯穿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始终的关键词。放眼全球,科学教育也是国际组织和世界多个国家关注的高频词。近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等政策文件中,不断强调提高科学课时占比、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性,不难看到「政策天平」正在倾向科学教育。

再看思政教育。党建和思政教育需求日益上涨,成为提升学生、员工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VR 等科学技术日趋融入思政教育领域,借助游戏化设计,增强学习趣味性和吸引力,创造出沉浸式学习环境,互动式思政教育产品逐步成为赛道主流。

近年,智能硬件成为教育行业「激战正酣」的赛道之一。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中国智能学习设备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17.1%,并预计到 2026 年,总市场规模将达到 1450 亿元,未来发展空间仍很可观。

随着赛道日益成熟,产品和玩家逐渐增多。从读书郎、步步高等传统学习机企业,到好未来、猿辅导等 K12 转型公司,再到百度、科大讯飞等以技术为专长的科技巨头,智能硬件产品逐渐走向多元化、智能化。智能硬件赛道也迈入了和智能手机相似的「内卷」模式。

未来,内容和AI将成为智能硬件赛道竞争的两大抓手。在内容上,硬件公司和内容公司合作增多,学而思等直接具备内容优势的学习机将占得更大先机。在技术上,AI技术将更深度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赋能硬件学习,让互动、反馈、修正、进步得以形成闭环。

数字化、智能化正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随着消费习惯的转变,书店也正加速推动数智化转型。线上渠道成为图书销售的主阵地,各地新华书店落地「实体门店+互联网」,打造互联网会员体系,为读者提供集文化咨询、图书推荐内容、在线电商服务于一身的数字体验平台,同时运用空间虚拟技术,开发多场景场馆空间,创新读者参与阅读的形式。

数智化趋势为传统行业带来转型动力,同时也加速培育新兴产业,教育智能硬件、AI 智习室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大热的同时,也难免引起对于监管趋严的担忧。历来,风口产业容易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与监管。而在教育智能硬件相关行业内部,人工智能技术的不完善、行业标准的缺失,都成了限制行业合规空间的「枷锁」,监管审查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此,教育智能硬件产品供应商应对标「双减」政策要求,做到内容合规、使用安全,不开展违规业务,不渲染教育焦虑,以合规经营保障行业健康、长远发展。

2023 年以来,随着疫情「封锁线」的解除,研学旅游市场寒冬逐渐「回暖」,在五一小长假、暑期等学生假期呈现出火爆状态。作为兼具文旅、教育、实践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品形式,研学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获得多方力量共同推动。作为目前教育行业极少数可以向家长收费的项目之一,研学教育也成为众多机构转型的「出路」之一。旅游企业、教育企业、目的地城市等多方主体协同建设,研学教育市场规模趋于分散。

为支持研学市场发展,相关政策红利正在释放。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 2022-2023》显示:国家层面,更多部门关注并支持研学旅行,更高层次的政策不断出台。省级层面,研学旅行、劳动实践等成为各地文旅、教育等领域推进「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职能部门在基地营地评定、研学课程建设、指导师培养等方面的融合、联动、协同正在加强。

同时,随着社会公益力量的深入,研学教育还将走向常态化。如城市向中小学生开放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并招募志愿者开展主题活动,且在不同城市间打通场馆资源城际共享渠道。这些方式将推动研学教育常态化,助力学生自主规划研学活动。

近年来,不少教育企业将目光瞄准海外市场,选择「出海」谋生。这一切,根源在于海外市场庞大的增长潜力。据数据平台 Statista 预测,2026 年全球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或将达到 370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20%。

2021 年的「双减」出台,是教育企业纷纷转型「出海」的关键节点,但实际上,从 2012 年开始,中国教育市场已经开始关注国际化走向,借助资本、技术、内容等形式打开出海之路。如今,教育出海「内卷」加剧,机构价格竞争激烈,课程费用越压越低。教育企业选择出海,应当谨慎评估产业链价值延伸的风险。

反向观察国际留学市场,在复苏的同时,正进一步走向低龄化。介于全球疫情缓解及出入境政策放宽,国际留学市场迎来新一轮复苏,与此同时,低领留学人群回潮。据美国教育协会数据显示,在美就读 K12 教育的中国学生人数增长迅速,过去 10 年,赴美就读高中的中国学生人数增长高达 98.6 倍,远超研究生、本科阶段的 14 倍,留学人群正不断向下渗透。

近年来,职业本科试点「多点开花」,多地高职院校升本工作积极推进。截至 2023 年 11 月,经教育部公布的职业本科院校,已累计达 35 所。从数据上看,单 2023 年就增长 17 所之多,是高职升本提速最快的一年。

职业本科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推手。《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 2025 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 10%。而在 2021 年,全国高职学校招生 557 万人,职业本科招生 4.1 万。这意味着,在 4 年内,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将扩张近 14 倍。随着院校数量的提升和招生规模的扩容,职业本科正走到台前,逐渐赢得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

高职升本科后,职业教育也有了本科层次的教育,同时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和整个教育体系。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设置了 247 个高职本科专业,《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将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职业本科已在顶层设计上取得明显进展,新的一年,职业本科教育还将迎来发展的关键时期。

产业学院是由国家改革催生出的 B 端业务领域。2023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分校或产业学院」,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学院建设发展。

探索一条适合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的可行路径,将是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政府办学向社会多元参与办学转变的关键。近年来,四川、河北、新疆、山东、江西、浙江等地积极探索可行路径,以遵义直播电商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业学院,借助直播间等方式,将真实场景、真实业务、真实业绩引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乘着政策东风,各地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正在加速发展,各产业、各领域产教联合体、行业共同体协同推进,正不断丰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发展机制。

探寻教培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环境、科技驱动、消费者需求及市场竞争等多维度思辨。

政策环境方面,预计在 2024 年将会有系列教培行业政策进一步落定;在科技驱动方面,2024  年,大模型将为教培行业开辟更广阔的舞台,相信在未来,随着大模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将推动教培行业孕育更多更具创新力的产品。

消费者需求层面,「双减」砍掉的是 K9 学科教育培训,却砍不掉消费者需求,把握消费者需求成为教培机构寻求增长的关键之法。尤其是素质教育行业仍处于弱需求和中等需求的转变过程中。机构要先看清需求走向,明确行业认知,才能对应生产高价值、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内容。

市场竞争层面,头部效应仍将持续,传统头部企业将充分发挥内容优势,进一步整合细分市场,互联网头部企业将继续借力科技,向数智化方向转型,新兴龙头企业和超级个体将逐步崛起,共同打造显著的头部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