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词大师Paradigm又提新概念“gigagas”,会成为加密新叙事吗?

转载
263 天前
4425
深潮TechFlow

文章转载来源: 深潮TechFlow

作者:深潮 TechFlow

质疑叙事,理解叙事,成为叙事,是加密炒作中经典的三步走。

但一个叙事的产生,往往最初源自于某个高大上的词语,比如意图、模块化、并行化 ... 听起来简短有力,让人似懂非懂 --- 要的就是这种性感的技术观感。

但如果你要问这些词语源于何处,顶尖 VC Paradigm 必须配得上一个"造词大师"的至高头衔。

去年 7月,Paradigm 介绍自己关注的十大趋势,其中首次提到了以意图为中心(intent-centric)的概念。

于是意图概念迅速流行起来,项目们纷纷往热词上靠,“让用户体验变得更好”这个普通诉求仅用“意图”二字即可包装的如此美妙;基于意图的XX协议也成为了新项目们推特简介的必备注脚。

近日,造词大师 Paradigm 再次出手,其 CTO 发布了一篇名为《Reth's path to 1 gigagas per second,and Beyond》(直译Reth 迈向每秒1 gigagas 之路)的文章,其中的关键词,自然是"gigagas"。

Giga 直译过来为常见的数量单位,即十亿或千兆;而 gas 显然是熟知的gas费。

但两个词一合体 --- 十亿gas?

嗯,还是那种熟悉的简短有力、言简意赅、似懂非懂和不明觉厉的感觉。

从 TPS 到 GPS,造词大师新标准

实际上,Paradigm 新提出的 gigagas,与区块链的性能有关。

在固有思维下,我们说一个区块链快不快,都在用 TPS(每秒能处理的交易 衡量,即每秒能够处理的交易数。

但 Paradigm 的 CTO 认为,“每秒能消耗的 Gas”(Gas Per Second, GPS)是一个更为精确的衡量标准。这是因为:

  1. 计算工作量的度量:Gas 是衡量执行操作(如交易或智能合约)所需计算工作量的单位,因此 GPS 能更准确地反映网络每秒可以处理的计算量。
  2. 容量和效率的体现:采用 GPS 作为性能指标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区块链的容量和效率,有助于评估系统成本。
  3. 抵御DOS攻击:将性能指标标准化为 GPS 可以更好地防范潜在的服务拒绝(Denial of Service, DOS)攻击,这种攻击可能会利用较不精确的度量进行利用。
  4. 跨链性能比较:使用 GPS 有助于比较不同的 EVM 兼容链的性能,因为不同链可能在交易处理方面有不同的计算复杂性。

所以,用GPS 代替 TPS 衡量区块链的性能会更好,并且 Paradigm 在文章中建议 EVM 社区都采用每秒 gas 量作为标准指标,同时结合其他 gas 定价维度来创建一个综合的性能标准。

如果按 Paradigim 的思路,用每秒能消耗的 gas 量来全面评估 EVM 网络性能,同时捕获计算和存储成本的话,那么当前主流的L1和L2,GPS的排名应该是这样的:

*深潮注:表中的数据 mg指的是 milligas,即“千分之一gas”。数值越大,表示区块链网络每秒可以处理的计算量越大,即性能越好。根据表格数据,opBNB 是列出的所有网络中最高的。

这意味着相比于其他区块链网络,文中 opBNB 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执行更多的计算,处理更多或者更复杂的交易和智能合约。不过,性能的评估还应考虑其他因素,如网络的安全性、去中心化程度以及费用结构等。

1 gigagas,VC 自己卷基建

不过,Paradigm 想做的,远不止上表的数字,而是将 GPS 做到 1 gigagas, 即区块链每秒可以消耗10亿单位的gas。

早年 Paradigm 就在着手用 Rust 开发 Reth,一个以太坊的执行客户端。

Reth 的目标是优化执行性能,提高每秒可以处理的“gas”单位数量,从而增强整个以太坊网络的性能。

从文章公开数据来看, Reth 已经能达到每秒 100-200MB gas(包括发送方恢复,执行交易和计算各区块的 trie);所以,要实现每秒 1 Gigagas 的目标,需要再扩展 10 倍。

Paradigm 给出的办法是,对自己研发的 Reth 做垂直扩展和水平扩展。

至于扩展具体怎么做,由于这一部分过于技术,并不适合普通读者,在此我们做了简化处理,以快速了解事情的大概。

所谓垂直扩展,就像是给一台机器换上更强大的引擎或增加更多的内存,使它能够承载更多的工作量。主要目的是提升原有单个服务器或节点的处理能力。

Paradigm 能想到的具体方法有:

  • JIT/AOTEVM:通过即时编译(JIT)或提前编译(AOT)EVM,减少了EVM解释器的开销,从而加快了单线程交易处理的速度。据称可以将执行时间减半。
  • 并行EVM:利用多核处理器执行EVM,可以同时执行更多交易。这是因为历史上高达80%的EVM交易没有相互冲突的依赖关系,可以并行执行。
  • 并行、流水线、修改后的状态根:减少了计算状态根时的开销。状态根计算占了出块时间的大头,超过75%,所以这一点的优化是显著提高效率的关键步骤。

而水平扩展,相当于是给系统增加更多的处理单元,就像在一个大型工厂中增加更多的生产线。通过增加更多的处理单元来分担工作负载,达到在不增加单个节点压力的情况下扩展系统的整体能力。

Paradigm 能想到的具体方法有:

  • 多重 Rollup Reth:减少了运行多个 rollup 时的操作开销,意味着在同一进程中可以启动多个 rollup,从而将运行成千上万个 rollup 的运营成本降至最低。
  • 云原生 Reth:通过将任务分散到多台机器上,扩展了容量。这类似于云计算架构,允许系统按需自动扩展,使用云对象存储来持久化数据

看不懂这些其实也没关系,我们只需要了解,这件事的本质是:

Paradigm自己开发了个以太坊客户端,自己提出了一个衡量EVM性能的新标准,并想通过各种办法把这个新标准(GPS)提升到 1 gigagas。

VC带头卷基建、堆性能,最终实现比现有以太坊及其他EVM公链快得多的执行效率,使得单位时间内区块链能够消耗的gas更多,执行的任务更多,为链本身能够承载大规模应用铺路。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Paradigm 既投钱让别人做L1/L2,自己也下场投资源搞性能开发,多方下注,让基建变得更好。

造词永不停止,获客从未开始

显然,gigagas 是个更为硬核的概念,远不如意图那样谁都能掺一脚。

或许日后各条 L1/L2 会彰显自己的性能能达到 1 gigagas 甚至更多;但应用层项目可能与这个词并不直接相关。

不过在叙事缺乏的当下,多一个概念,也多了一份抢夺注意力的可能。

潘老师也敏锐的指出,加密造词需要易于朗读、易于理解且有原创性。从这个角度来看,gigagas 几个条件都满足,确实能让人看上去觉得新奇。

只不过,现在已经有了这么多L1/L2, 有了这么多关于性能的新故事和新概念,你追我赶、此起彼伏之后,拿得出手的应用在哪里?

还是说只要基建够给力,应用迟早会跑出来的,所以大家应该先卷基建?

在笔者看来,gigagas的重要性,或许不如 gigauser(十亿用户)。或许性能是实现用户规模的前提条件,但性能未必一定能带来用户。

加密产品实打实的体验提升和用户流入,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