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限制了第三方应用的跳转,请使用以下方法。

1. 点击右上角的

2.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深入理解EigenLayerIntersubjectiveStaking的意义:群体主观性,多数人暴政和可分叉代币

转载
256 天前
5442

文章转载来源: 马里奥看Web3

作者@Web3Mario

引言在五一假期期间,Eigenlayer发布了其EigenToken白皮书,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旨在介绍激励模型以及价值的传统意义上的经济白皮书,而是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业务系统——基于EigenToken的Intersubjectivestaking,在看完白皮书全文(并没有深入阅读附录部分)以及前辈们对其的解读后,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与理解,希望与诸君分享,并期待大家讨论。先上结论,我认为Intersubjectivestaking的意义在于,其提出了一个基于一种可分叉的ERC20token模型的共识系统,可用于对一些“群体主观性”问题的决策,与此同时避免出现多数人暴政。

何为“群体主观性”

正确的理解Intersubjective是理解该系统意义的前提,关于如何翻译这个词,中文互联网上似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在阅读了潘致雄老师的文章后颇感认同,的确“社会共识”的概念能够很好的用于理解其含义,但是我觉得用“群体主观性”来指代这个概念似乎与字面翻译更吻合,方面理解,因此在下面的行文中,我选择用“群体主观性”指代Intersubjective。

究竟何为“群体主观性”,在EigenLayer的上下文中,指的是在某个系统中的所有积极的观察者群体之间对某种事务执行结果的对错有一个广泛的一致共识那么称这种事务具有intersubjective也就是群体主观性。我们知道EigenLayer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通过将共识层与执行层解耦,并专注于前者的搭建于维护,从而将共识服务化,降低Web3应用的开发成本,充分发掘市场的潜在需求。在白皮书的叙述中,EigenLayer似乎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可以为第三方执行数字化任务的去中心化数字公共平台,那么自然就有必要对其服务的边界进行分析,也就是明确什么类型的数字化任务可以被其“可信”的执行。而在Web3的语境中,“可信”通常意味着一个系统由密码学设计或经济模型来避免数字化任务执行错误的情况发生,因此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数字化任务可能出现的执行错误进行分类。EigenLayer将数字化任务的执行错误分成了三大类:

客观可归因错误该类错误指的是可以凭借一组客观存在的证据(通常指的是链上数据,或者说具有DA的数据),在不依赖某特定主体信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某种逻辑或数学推导方式证明的数字化任务的执行错误。例如在Ethereum中某个节点对两个冲突的区块进行了签名,这个错误是可以通过密码学证明的,与此类似的还包括OPRollup中的欺诈证明过程,是通过链上执行环境对一组有争议的数据进行重新执行,即可通过结果比对判断错误。

群体主观性可归因错误该类错误指的是在某个系统中所有参与者群体对于某种数字任务的执行结果有一致的主观判断标准的执行错误。对该类错误进行细分,又可以分成两类,

  • 在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回溯过往数据被识别的错误,例如价格预言机中,2024年5月8日00:00:00 UTC时Binance中BTC的现货价格为$1,这个错误在事后任何时间内都可以被识别。
  • 只有实时的观察才能观察到的错误,例如恶意审查,假设一笔交易长时间的被某节点群恶意的拒绝执行。

不可归因错误该类错误则指的是那些尚未在群体之间有确定一致的判断标准的执行错误,例如判断巴黎是不是最美的城市等。

而IntersubjectiveStaking正是希望可以有效的解决具有群体主观性属性的数字化任务,这样就意味着可以应对群体主观性可归因类型的数字化任务执行错误。也可以说这是对链上系统的扩展。

当前解决方案的多数人暴政问题

所谓多数人暴政是一个政治术语,指的是在议会中绝大多数的席次联合强制通过政策,进而侵损到少数人的权益。在明确了EigenLayer目标后,让我们来看下当前针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类型。按照EigenLayer的总结共分为两种:

1.惩罚机制:该类机制通常通过加密经济学,惩罚作恶节点的质押资金来震慑恶意行为,stakingslash即为其中一种,然而这种方法容易出现一个麻烦,设想一下当一个诚实节点提交了作恶证明,然而此时系统中大部分节点决定合谋共同作恶,则可以选择无视证明,甚至反向惩罚诚实节点。

2.委员会机制:该类机制通常设置一个固定的委员会节点群,在出现争议的情况下,将交由委员会节点核准作恶证明的准确性,然而委员会是否值得相信也就成为了大问题,当委员会节点合谋作恶后,系统也就意味着崩溃。

这两种方案显而易见的都遭遇的多数人暴政的问题。这就展示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难点,虽然有对执行结果准确性的一致判断,但由于缺少客观验证能力,只能从对密码学或数学的信任转而对人的信任,然而当大多数人均选择作恶时,当前方案均显得无能为力。

 

通过可分叉的worktoken带来的社会共识能力避免多数人暴政

那么EigenLayer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答案是通过设计一种链上可分叉的worktoken,并基于该worktokenstaking所带来的社会共识能力,处理群体主观性数字化任务,并避免出现多数人暴政的问题。

那么可分叉可以带来的所谓社会共识能力究竟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避免多数人暴政问题呢?首先EigenLayer指明,灵感来自于对ETHPoS共识的研究。其认为Ethereum的安全性来自两方面:

  • 加密经济安全性:通过要求出块节点质押资金,并设计了针对恶意行为的惩罚机制,使作恶的经济成本超过潜在的收益,来杜绝恶意行为。
  • 社会共识:当由于某些恶意行为导致链出现分叉情况时,由于对执行结果的正确性具有一致性的判断标准,任何善意或诚实的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不同分叉执行结果的主观观察选择他们认为正确的分叉,这样即使恶意节点掌握了多数质押资金,出现多数人暴政问题时,也会伴随着使用者对恶意分叉的弃用,使分叉链的价值逐渐反超恶意链。例如大部分的CEX将选择正确但少量质押支持的分叉链,并弃用错误但大量质押支持的恶意链,这样随着普遍的社会共识,恶意链价值将逐步消失,分叉链将重新成为“正统分叉”。

我们知道区块链的本质是在一个去信任的分布式系统中,对某组事务的顺序达成一致的共识,Ethereum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串行的执行环境EVM,这样当事务一致的情况下,EVM将达成一致的执行结果。EigenLayer认为对此类事务执行结果的评估大部分情况下是客观可归因的,但也存在群体主观性可归因的情况。具体指的是对链活性(Chain Liveness)维度的评估。在Ethereum的PoS共识机制中有一个特殊的Inactivity Leak模式,当由于某些不可知的情况导致超过1/3的节点无法正确出块,此时PoS的加密经济安全性将被打破,一个极端例子是由于战争导致某个地区的互联网整体与另一个地区中断。那么Ethereum将会出现分叉,当共识机制发现该情况时将进入Inactivity Leak模式,此时新的出块将不会被给予通胀奖励,与此同时不活跃的节点将逐步被slash,直到活跃节点的质押资金重新超过2/3。这样会使两条分叉链逐步重新具备各自加密经济安全性。

在此之后,对于哪条链将会成为所谓“正统分叉”,此时只能依赖使用者根据自身的判断标准主动选择,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共识”。那么伴随着使用者的主动选择,两条分叉沉淀的价值量将出现偏移,直到在加密经济安全性的竞争下,某条分叉取得明显的胜利。这个过程可以被视为通过社会共识赋予的安全性。

总结该现象,EigenLayer认为Ethereum通过依赖社会共识识别并解决与链一致性相关的群体主观性错误,即所谓链活性攻击,而这种社会共识能力的核心源自于可分叉,当分歧出现后,不寄希望马上判断是哪一方作恶,而是伴随着后续使用者用脚投票,靠社会共识的能力解决分歧,这样就避免了协议遭受多数人暴政的问题,因为少数的诚实节点不会被合谋而立即罚没,这就有了东山再起的能力,而针对群体主观性类型的问题的判断,这种方式展现了其价值。

因此遵循着这样的判断,EigenLayer参考并升级了一个名为Augar的链上博彩协议的共识模型,提出了一种链上可分叉的work token,名为EIGEN。并围绕EIGEN设计了一个Intersubjective staking机制,用于解决对群体主观性数字化任务的执行共识,当对执行结果出现分歧时,通过对EIGEN的分叉,并依赖后续时间窗内的社会共识解决冲突。具体的技术其实并不复杂,在一些文章中已经有过介绍,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我相信理解了上述关系,在能够比较好的把握Eigen intersubjective staking的意义或价值。

64x64

下一个DeFiSummer要AI来带动?

App打开
64x64

TikTok难民疯狂涌入小红书,如何从中找到Meme投资机会?

App打开
64x64

对话Core贡献者RichRines:比特币已经“大而不倒”,Core将成为解锁万亿美元比特币生态的推动者

App打开
更 火 的 区 块 链 资 讯
分享自火讯财经-长按识别快讯真伪
长按图片转发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