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限制了第三方应用的跳转,请使用以下方法。

1. 点击右上角的

2.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基于区块链的经济体系

转载
2508 天前
16085

引论

最近我在思考的一系列问题,都导向了一个类似的结论: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的。

这种程度的总结,看起来当然像是某种陈词滥调。这个结论,还有一些简单的推论:如果技术发生了进步,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就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另一个推论是:如果我们能够见微知著,对于某些刚刚出现的新技术,也许可以推测,未来会发生何种巨变。

举一个已经满大街都能看到的共享单车为例:手机的GPS定位 + 移动支付 + 二维码 + 物联网设备,使得我们使用一辆自行车的费用,可以精确到1元、甚至0.5元,如果不是用户消费习惯嫌麻烦的话,现在的计费单位甚至可以精确到1分钱;如果不是货币的单位限制,我们甚至可以更加精准的计费,比如:每使用1秒钟,收费0.0555分。

这样的趋势,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精确、小额、移动化的交易,将越来越成为主流。

现在区块链技术出现了,让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全部的经济活动,都在区块链上进行,所有的经济行为,都由区块链来记录,将会发生什么?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呢?

区块链经济体的最小模型

假设一个人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经济体,他生产了一件商品,然后开始销售。如果有人过来,用某种代价(或者是货币、或者是实物)换走了他的这件商品,那么:这个经济体,与区块链完全没有关系。

假设,他在生产了一件商品后,同时制作了一张兑换券,同时将这种兑换券销售出去。这里销售是指:某人用某种代价(或者货币、或者实物)换走了他的这张兑换券。随后,无论这张兑换券流落到谁的手里,都可以来到这个人的店里,用兑换券,换走当初生产的那件商品。

当我们将这张兑换券,以区块链上的一个token的形式发行,于是这个token,就具备了“代币”的性质。这个token的作用,就是用于兑换那件特定的商品。

生产者生产了商品,并创建了对应的token

交易者用某种代价,换取了这一个token

消费者从市场流上,获取了这一个token

消费者通过token,向生产者换取商品

生产者收到token后,将其销毁

多人合作生产下的模型

当两人以上合作生产一件商品的时候,我们需要记录两个人各自的贡献度。于是,可以发行另一种token。

每生产一件商品,除了产生一个用于供消费者兑换的token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内部token,生产者A,拿到5个token,生产者B,也拿到5个token。我们分别称为用于对外的交易token与用于对内的贡献token。

这时,上述的过程,会略作变化:

生产者生产了商品,并创建了对应的交易token

生产者A获得5个贡献token,生产者B获得5个贡献token

贡献token、商品、交易token,形成绑定关系

交易者用某种代价,换取了这一个交易token

生产者A与生产者B,根据各自手中持有的贡献token,将收到的代价分配掉,并销毁自己手中的贡献token

消费者从市场流上,获取了这一个交易token

消费者通过交易token,向生产者换取商品

生产者收到交易token后,将其销毁

股份制的诞生

假设一个商品,只能出售一次,比如面包。那么交易token的数量,就必须与商品数量严格相等。一旦面包售出,交易token将会被销毁,代表生产者各自贡献的贡献token,也将被销毁。

如果商品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某种服务,比如一次顾问咨询;或者某种授权。比如一款软件的license。那么交易token就可以无限制发放,与商品关联的贡献token在获得收益之后,也无需销毁。这时,贡献token就具备了股份的性质。

我们假设一个软件,版本1.0由两个人共同开发,生产者A与生产者B,各持有5个贡献token。到了版本2.0,新加入了生产者C,他的贡献,使得他另外持有了1个贡献token。

于是,软件1.0版的销售收入,将由生产者A、生产者B,按50:50的比例分享。而软件2.0版的销售收入,将由三位生产者,按50:50:10的比例分享。

假设某投资人,对于上面提到的这家软件公司,特别看好,愿意注入资金,共同发展。通过支付某种代价,进而获得了这家公司的一部分贡献token,假设也是5个。于是他们有两种选择:是否同意将这5个贡献token与之前的软件1.0版与2.0版绑定?如果绑定,则投资人应该付出更高的代价,否则这部分股份,将会便宜很多。

“代价”会有哪些?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一直在使用一个奇怪的词汇:代价,而不是大家觉得更加自然的货币。为啥这么别扭呢?

我们先假设一种上下游交易的场景,生产商A生产的商品,恰恰是生产商B需要的原材料。于是,他肯定需要购买交易token-A;他的支付方式,至少有普通货币之外的另外两种选择:交易token-B,我用了你的钢板,生产出一个盒子,于是我给你盒子的token。当然,这个例子也可以变成,买了你的化肥,支付给你大米。

另一种选择是贡献token-B,也就是说,将生产商A,算作生产商B的团队成员之一,在生产商B的产品销售之后,分享获得的收益。

第三种代价,就是某种更加通用的交易token。可能是数字世界中的某种通用凭证。CSDN上,孟岩与元道先生提到的通证,我觉得可以用来特指这一类token(而不是用于指代所有的token)。

行业联合会的介入

假设有N家面包商,各自都在做自己的面包,然后他们各自都发行自己的交易token,而且这些token,只能用于兑换各自特定的面包,这就会让消费者感觉非常麻烦。

更加好的办法是,有一种面包token,消费者持有这样的token,无论走进哪一家面包店,都能够兑换到一个面包。

于是,这就必须成立一个“行会” 了。凡是加入这个行会的面包商,他们生产的面包,都将会得到承认。无论哪家生产了一个面包,他们都可以告知那个“行会”,然后由“行会”生成一个面包token。消费者想要获得一个面包token时,就可以到这个行会的市场去购买。

当然,由于面包的种类与品质都存在差距,行会必须具备质量检查的能力,与部分定价的权力(通常应该是面包商与行会协商定价),大致的过程如下:

面包商生产面包,并告知行会

行会鉴定面包的品质,区分面包的种类,与面包商协商定价,并生成对应数量的交易token

消费者到行会,通过支付一定的代价,获取一定数量的交易token,行会将暂时保存这些代价

消费者购买面包,在支付了一定数量的交易token后,拿走面包

面包商凭借收到的交易token,到行会兑换代价

行会在回收交易token后,将其销毁

这种情况下,我们将会发现,由行业协会发行的交易token,更加具备“货币”的特征了。当然,这还不是市场上通行的货币,只能叫做行业代币。这时,交易token不再关联特定的商品,而是成为兑换时使用的,特定行业的一般等价物。

补上缺少的一角

实体商品 服务或授权
单人生产 面包师傅 咨询顾问
多人协作 面包店 股份制软件公司
行业协会 面包行业 软件行业

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设想的那样,如果将区块链技术,引入软件开发(开源社区)领域,将会发生什么呢?

因为可以精确计算,所以每一个项目,可以算作一个单位,计算其收支情况

每一个参与项目的人(不仅仅是开发者),都可以通过规则计算,分到数量不等的贡献token

相对于面包,软件产品的定价权,多半是完全由项目团队确定。每次发布一个新的版本,将建立一组绑定:项目成员贡献 --> 版本license --> 交易token定价

行会统一发售交易token,理论上交易token的数量可以是无限的。在具体实践上,可以按需发售

软件项目,在销售软件的license后,得到一定数量的交易token。可以自行定义项目组内的规则,留存一部分交易token,用于购买其他依赖软件的license

另一部分收益的交易token,将根据项目成员的贡献token,按比例分配。项目成员可以自行支配

行会留存的外部投入的代价,随时接受兑换

对于某一软件,有具体的特性需求的用户,可以购买一定数量的交易token,并作为悬赏,挂在这个软件的某一个issue之上,以激励软件尽快开放这一特性

特别看好某一软件的投资者,也可以购买交易token,并投资这一项目(换取这个项目的,一定数量的贡献token)

区块链世界里的投资者

上一节提到的投资,在这里再展开讨论一下。与传统的投资,大不相同。咱们还是以投资软件公司为例,根据设定的规则,程序员每天都会写新的代码。假设在1月1日,程序员A与程序员B的贡献度都是100;这时候来了一个投资人,他投入了1000美元。也换到了100个贡献token。于是三个人,各占33%。

随着时间的推移,程序员们的贡献度继续上涨,到了3月1日,程序员A和程序员B的贡献度都变成了200;于是这个投资人的股份占比,就从1/3,跌落到了1/5。除非他继续追加投资1000美元。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不公平?但是在程序员的角度来看,却非常公平:我们一直在写代码,持续投入项目,你也应该持续跟投,以维持自己在项目中的股份比例。否则:投一笔钱就固定占有一个比例,等于程序员后续的劳动,有一部分就是在为投资人打工了。

假设在区块链的世界里,要成立一家投资机构,该如何运作呢?还是从一个项目的简单投资来假设吧:

募资:应该募集的,是在区块链世界,最为通行的某种数字加密货币(具体应该是哪种,下文再仔细讨论)

贡献点分配:首先是将各自的出资与出力,换算成贡献token。比如大家协商好:出100万的,能够拿到100万贡献token,写了一系列调研报告的,也能够拿到10万贡献token

投资:将筹集到的资金,以合理的速率,持续的投入某一个项目,并获取该项目的贡献token(注意:投资机构持有被投项目的贡献token,机构内的成员,各自持有本机构的贡献token,互不相干)

收益:被投项目获得收益,按比例分配一定的代价,理论上应该是某种通行的加密数字货币

退出:或者被其他投资人购入,或者被项目团队回购,投资人售出部分或全部被投项目的贡献token

收益分配:日常收益与退出收益,根据团队内各自的贡献token,进行分配。贡献token被销毁,本次投资结束

作为一种期权的“交易token”

之前的所有假设,都是先有产品,后有交易token。当消费者拿着交易token来兑换产品时,一定是能够兑换到的。如果,生产者先发行交易token,然后再开始生产,会发生什么呢?

在之前就很火爆的众筹模式,不需要依赖区块链,就能够凭借理念和demo,做先期发售,然后再拿筹集到的资金,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当然,也出现了众多的空气项目,筹到钱以后,转眼就消失的诈骗团队。以及很多因为公众信心不足,团队营销能力不足,最后众筹失败的案例。

这样的情况,即使引入区块链技术,照样无法解决。甚至可以说,由于区块链技术的聚光灯效应,原本通过传统众筹来诈骗的团队,现在重新包装,又再次出现在了区块链ico的舞台上了。

虽然不能一概否认所有token的价值,但是的确存在一个信心指数的评价标准:这个token,是否能够在未来,兑换某一种商品或服务?这种兑换,是某种可以被客观证实的行为,还是某种仅仅依靠信心支撑的换手交易?

举个例子:某某token,在100天之后,可以用来兑换一张数字唱片。这个背后的团队,本来就是一个成名已久的乐队。(某一种游戏软件,也是同理) 第二个例子:本次token发放一共10万个,用于兑换10万个洋娃娃。与此同时,生产商有一个允许随时参观的仓库,被生产出来的洋娃娃(并且肯定不会重复),并源源不断的放入这个仓库。 第三个例子:每个token一套房子,这栋楼就在那里,每天的修建进度,你随时可以看到。

这些token,可信度都很高。因为他们的价值可以预期,最终可以兑现。但是,如果某种token,只能在共同“信仰”其价值的人之间“换手”,那么它的本质:就没价值!

作为一种股权的“贡献token”

其实,在前面的讨论中,交易token与贡献token的区别,已经非常明显了。交易token是内外交换用的,贡献token是内部人分配利益时用的。

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有些事情会非常明显:

贡献token,作为一种股权,的确能够在项目创立期,或者在一些特定的时间点,出售,或者交易

参照传统的商业企业,未上市前的内部股票,通常由员工和投资人,长期持有。上市后的股票,才能够自由流通。而企业的股票上市,通常意味着企业经营状况具备足够的基础,给投资人以足够的信心

现在的ICO,一方面自比为区块链世界的IPO,却完全不需要市场准入条件,完全不受任何市场监管,说一句开门揖盗,我认为不为过

另一个需要指出的是,很多的区块链项目,并未明确的划分贡献token与交易token的区别,既无法说明一个token能够换来何种产品或服务,又无法说明一个token未来收益的盈利模式与前景,仅仅因为“基于区块链技术”,就可以募资,简直荒唐!

候选货币的主要特征

在前文的论述中,我一再提及“某种通用的加密数字货币”,却并不直接称之为比特币,或者以太币,因为在我看来,未来的通用数字货币,需要有以下一些特征,才能够具备候选资格:

自然增长的货币供应量,随着数字经济体的不断增大,交易数量的不断增多,整个市场就会需要越来越多的货币。人为制造的通缩现象,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将这种通缩的货币,收藏起来,而非用于交易流通。于是这种“货币”就会从一种交易工具,退化为“收藏品”。

必须是一种交易token,而非贡献token。交易token蕴含着可以被兑现的承诺,因此自身就附带有一定的价值。而贡献token,则依赖于整个经营项目的收入状况。假设项目并无外部收益,却依赖着贡献token的内部流程,再产生新的贡献token,这种玩法,本质上就是无中生有。

这种交易token,应该能够兑换某种被普遍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而不是特定领域,或者稀缺性的产品或服务。

技术特征:能够支撑未来万亿级别的交易频率。是的,如果希望能够接管未来世界的经济,每天一万亿笔交易,是起码的入门水准。甚至需要更高!

另外,我们还可以再来谈谈“信任”的问题

大多数人,使用某一种货币,或者愿意接受某一种货币,其实是基于某种习惯性的认知:昨天我用了这种钱,买到了XX东西;前天我也用了;我周围的人也一直在用,所以我相信今后也还能接着用。

这样的信任,与这种货币背后是一种政府信用背书,还是大企业信用背书,或者某种技术(算法)背书,并无关系。如果,渐渐的,这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越来越不值钱,越来越没用,不管它背后是不是政府,大家照样会不再信任。比如当年国民党发行的金圆券。

反过来说,建立对某种新货币的信任,最简单的办法是:始终能够用它来换到货真价实的产品或服务。

如果信任来自于别人也信,大家都努力收藏这种货币,打死也不拿出来交易,然后在互相打气,再约好一起抬头看趋势,这就实在太脆弱了。

云计算服务与token的发放

在我看来,云计算服务,能够发放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交易token,并作为通用的加密数字货币,在整个数字经济世界,广泛流通。理由如下:

假设一种最为基础的情况,某一个云计算服务提供者(企业、或者个人均可),有一台64核CPU的服务器,于是他可以对外销售64张,每核每小时的token。

在市场上出现的这64张token,如果被同一个消费者够得,并且全部用于购买他提供的计算服务。1个小时后,该服务提供者,回收64张token,但同时可以再对外销售64张,同样的token。

假设只有一部分token被使用,比如说16个核,被使用了1个小时。于是有16张token被收回,该服务提供者,也可以再次对外销售,16张token。

以上一个小时,未被使用的48张token,因为具备随时可以使用的价值,因此可以在市场上作为货币使用。至于市场上的token总量,始终会有64张,在下一个小时,分别用于不同的用途。

随着云计算服务提供者的经营状况改善,他可以采购更多的服务器,同时也能够对外发售更多的token,整个市场的货币总量,将会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因为服务器的存在,作为一种兑换承诺,云计算服务的token,始终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

未来的数字世界,云计算服务将会被普遍使用,可以说是全行业,全社会都需要的。因此,这种token的普遍价值,将会得到公认。

提供云计算服务,虽然可以是大玩家的擅长领域,但是去中心化的云计算服务,又个人闲置计算资源构成的云计算服务,同样会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不必担心垄断定价权的问题。


云计算服务token: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有真实算力作为支撑,具备广泛的应用场景的一种交易token,我觉得最为符合未来加密数字货币的候选标准。


作者:庄表伟

64x64

观点:此次下跌只是一次常规的市场震荡

App打开
64x64

借贷平台HyperLend为何是Hyperliquid生态流动性支柱?

App打开
64x64

OSL交易时刻:BTC距历史高点回调超11%,分析师认为属短期波动

App打开
更 火 的 区 块 链 资 讯
分享自火讯财经-长按识别快讯真伪
长按图片转发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