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限制了第三方应用的跳转,请使用以下方法。

1. 点击右上角的

2.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HashKeyCapital:DeFi发展瓶颈究竟在哪?机会何在?

转载
2015 天前
13408

来源:链闻ChainNews   作者:链闻 x HashKey


DeFi (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本是一个起源于加密货币原生社区的名词,并且在加密原生社区中已经形成了与传统的中心化金融机构不相融的一种潮流。不过,尽管热度颇高,但 DeFi 用户数量有限一直是是个问题。

亚洲领先的区块链投资基金 HashKey Capital 撰写报告,却从另外的视角给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DeFi 目前的发展瓶颈并非受区块链性能所累,应该从三个方面突破瓶颈:

  • 一是从资产端的角度,使数字资产要在真实构建的应用场景下获得应用,那将成为 utility token 的发挥空间;
  • 二是从技术架构搭建的角度,完善 DeFi 的使用场设施,让真正的机构投资者可以进入;
  • 三是金融的角度,完善 DeFi 产品的价格机制,使 DeFi 真正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

HashKey Capital 是香港数字资产集团 HashKey Group 旗下的区块链投资基金,而 HashKey Group 则是一家专注于区块链和数字资产领域的金融科技公司,万向区块链董事长肖风担任 HashKey Group 董事长。受益于传统金融领域的积淀,HashKey Capital 对 DeFi 发展的看法视角更具独特之处,可以成为加密货币原生社区观点之外极佳的补充。

撰文:HashKey Capital 研究团队


去中心化金融(DeFi)正在成为加密世界的热点。不过,DeFi 受到资本热捧,却用户寥寥。我们认为,造成这样现状,区块链性能并不是障碍,而是多种因素导致。

在我们看来,DeFi 突破瓶颈实现发展,需要三大核心要素,分别是:

  • 明确的使用场景;
  • 清晰的价格基准;
  • 易用的基础设施。

DeFi 发挥功能需要明确的使用场景。实际的商业应用诞生了金融需求,而 DeFi 是先有架构后有需求。DeFi 基础架构相对齐备,可以满足相应场景,而要发挥核心金融功能需要明确的使用场景。

清晰的价格基准将是 DeFi 产品定价的基石。清晰的价格基准对 DeFi 产生三方面基本作用:增进用户使用体验;为产品控制风险;为链下金融产品上链做准备。

此外,金融的核心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需要价格基准。利率联盟、带利率的支付资产、链上利率预计将成为去中心化利率的三种确定机制。

易用的基础设施是机构进场的必要条件。金融低频的特性导致 DeFi 做大规模需要机构。五类必要的基础设施:区块链友好 / 数字资产存储的银行、数字资产托管机构、数字资产保险机构、去中心化流动性工具、去中心化信用评级机构将构成机构进场的必要条件。

长远来看,DeFi 将成为开放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金融科技 2.0 的开放银行相比,以开放金融为代表的「金融科技 3.0」的范畴更大。去中心化金融的渐进,将从完全中心化的金融,进入到使用区块链技术的金融设施,到最后完全去中心化金融部分。具备了上面这些要素,DeFi 才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开放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我们的核心看法,我们撰写了如下报告,一一具体分析和说明

01
DeFi 的发展的核心瓶颈在哪里?

DeFi (Decentralized Finance)是今年市场上最热的话题之一。与「去中心化金融」这个词相比,开放金融或许更能突出 DeFi 的本质:这是人人都可以作为资产端和负债端参与的市场。一部网络设备和一定的数字资产,就是参与 DeFi 的充分条件,而无需身份审查。

资本在 DeFi 方向是非常积极的,正在押注该行业潜力。作为投资方,我们可以理解为业界的偏好和长远视角,去笃定这是一个可以落地的方向,而且和企业采用区块链不同,产品直接面向最终用户。所以如果押注成功,未来流量起来,可以完美复制一个互联网产品的成功模式。这可能是投资界押注的逻辑。

不过,DeFi 获得高估值,而用户较少。现实情况是,现在 DeFi 的用户数量较少少,据第三方统计,目前所有产品加起来约有 1 万多用户,和钱包用户上百万的体量相比还大有差距。目前最流行的 MakerDao 的用户数约为 6000 多个,抵押的等值以太坊约为 4 亿美金,整体 DeFi 抵押的数字资产数量约为 5. 5 亿美金。如果把 DeFi 看作一个产品,约相当于一个互联网产品非常初期的情况。MakerDao 的估值已经达到了 7.3 亿美元(以 MKR 计算),如果加上今年以来 DeFi 行业融资,整个以太坊上的 DeFi 估值超过了 10 亿美元。

我们认为,区块链性能问题并不是障碍。我们注意到,有观点认为 DeFi 目前流行不起来是因为公链性能不行,但是我们认为,金融除了交易以外,是个低频应用。高频应用一定需要中心化的产品去解决,如交易所。所以造成目前现状并不是公链性能的问题,如果去银行办贷款、做融资、去市场发行债券、做股权融资,会发现都要比 DeFi 的流程要长很多,公链的性能导致的延时和这些时间相比并不算多。


02
探究核心瓶颈:金融因素和区块链机制因素

DeFi 相关产品落地已经超过 1 年多,我们认为目前制约 DeFi 的大类因素有两个个:1 金融机制所导致的;2 区块链去中心化性质所导致的。

金融层面:缺乏场景和有效定价

DeFi 的前半部分,「Decentralized」,指开放、无需审查、任何人可以参与。后半部分,关于「Finance」 的部分,则并没被重点突出。

似乎 DeFi 是一道敞开的大门,用户可以自由进出,然而现在却存在门槛。一个简单的现实是:互联网用户想要使用 DeFi,基本上做的步骤要比开个交易所账户买数字货币还要复杂一点,而且也不太易用。当然这不是这里主要要讨论的问题,本文主要是想要做一个视角切换,从 DeFi的「Fi」部分去审视一下目前 DeFi 的状况、不足和如何补充。

Finance 简要而言,其实就是要解决在一定场景下的某一种资金需求问题(如借款、投资、交易、套利、对冲)。这一行为的出现,需要有两个条件:1、应用场景 2、合理的定价。前者是整个金融市场的基石,而后者是产生大规模交易的必要条件。我们认为目前 DeFi 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所缺失。

应用场景不明确

比如 Alice 需要资金做一个事情,Bob 有闲置资金,那 Bob 把闲置资金借给 Alice,Alice 借去用来做该做的事情,如开公司、购置设备、投资、消费等。以上是一个简单的法币场景下金融的例子。那通过 DeFi 借数字资产可以干什么,这是一个问题,目前来看出了除了交易套利层面没有实际的用途。这不是 DeFi 自身可以解决的,是普遍性的问题。未来的应用场景,我们认为会产生在分布式商业领域中,token 作为记账单位将发生作用,对 token 的需求将成为 DeFi的基石。

定价机制不透明

应用场景很好理解,就是一种需求的出现,必然需要一种供给来适配。但还有一个隐形的层面需要考虑,就是定价。既然是一种服务,就一定需要成本,成本的高低会影响参与者的意愿。衡量成本就是依靠定价,以借贷的场景看,就是 Alice 借了 Bob 的资金,除了本金外,Alice 还要额外付给 Bob 利息。定价等价于机会成本+风险补偿,机会成本就是无风险利率,风险补偿是对 Alice 本身资质的量度。适当的风险补偿是促使交易成功的必要条件。

如果是现实世界的借款,完全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如果 AB 关系好,可以不付利息,如果 AB 之间有恶意,可能要收取利息,如果 AB 素不相识,又要支付多少利息?在 DeFi 上发生的就是这种事情,由于无需准入,A 和 B 都是路人关系,那 A 到底要给 B 多少利息,这就是一个金融产品的定价问题。如果 DeFi 未来做大了,上千万的贷款发生,无数的 Alice 都会在想这个问题,到底多少利息是合理的。

在传统金融,就会有金融中介去解决这个问题。存款方面,银行会自己制定,也会参考市场利率。贷款方面,银行会对企业做信用分析,股权、债券、ABS 的定价,都有专门的机构来进行。而目前 DeFi 世界是缺乏的。

区块链层面:多种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

产品和用户之间关系并不紧密

没有准入机制的存在,只要注册一个账户就可以使用产品,一个人可以注册多个账户。和 Gmail 类似,有真实用户,除了用数据分析的方法难以得到用户背后的价值,就不如拥有账户体系的 Facebook。开放银行虽然开放了 API,但是客户和数据仍然自己掌握中,这也是金融机构最大的无形资产。而开放金融实际上与客户是弱关联的,插拔式的服务使得 DeFi 难以捕获客户价值。如前所说,除交易外的金融并不高频,用户难以通过流量对产品创造价值,于是客户本身的数据就非常有价值。

目前只能管理链上资产

DeFi 上实际都在链上进行,对于链下的活动基本不会涉及,因此 DeFi 处理的都是链上资产。而一旦涉及链下,就需要处理类似资产映射、产权归属、资产保护等问题,这并不是 DeFi 本身可以解决的。DeFi 需要更多的其他的机制去辅助,特别是如果要进行链下沟通并处理真实的资产。行业一直有对传统链下资产进行 tokenized 的愿望,从一个局部的链下资产入手,逐渐寻找真实金融需求,或许是扩展 DeFi 的一个手段。

潜在犯罪问题会导致行业风险

也是因为不用准入,那账号后面的真实用户,是难以被定位到的。那借来的数字资产如果被用于非法用途,责任在谁?像金融机构都会做 AML 的过程,就是为了防止和犯罪行为有关联,没有做好 AML 会触碰监管。而 DeFi 未来繁荣后,数字资产价值体现,被用于犯罪反向的行为是需要找到责任主体的。

三大要素将是 DeFi 发展的基石

虽然我们认为 DeFi 有多种因素制约了发展,如果分清主次后,我们认为只要有三大要素可以得到解决,DeFi 的整体发展方向问题不大,分别是:1、明确的使用场景;2、清晰地价格基准;3、易用的基础设施。我们将在以下篇幅详细讨论。


03
DeFi 发挥功能需要明确的使用场景

金融之所以会产生,在客观角度讲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在主管角度讲是金融融机构承担了信用和风险管理。一篇央行工作论文就提出,银行的原型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伴随着手工制品的生产能力提升,行业诞生了对金融的需求,于是商人们就成立了商人银行,以满足货物和支付之间的不匹配。商人银行就是现代银行的前身,具备了供需配置、价格发现、支付服务和信用支持。

脱离实体会埋下危机的种子

金融的发生是伴随了真实需求而产生的,背后代表了商业上实际的需求,如垫款、支付、撮合、信用背书等多种需求。而金融发展到后期,股票、债券等产品出现,使得金融产品不仅有上述具备传统功能,也具备了投资功能,积极方面是金融产品定价、价值发现以及公允价值评估等更加市场化,但也埋下了投机的种子。再往后期,金融进入过度的繁荣期,金融产品基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范畴,进入严重投机的领域,如 CDS、CDO 等衍生产品配合过度的投机,造成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由此可以看出,金融需要商业的支持,商业也是金融的基石。适度的金融可以活化资源,过度的金融会使得投机泛滥,会对正常的金融系统带来灾难。所以 DeFi 需要真实的使用场景。

DeFi 先有架构,后有需求

而基于区块链和数字资产的去中心化金融则相反,先有模仿现实世界金融工具的产生,返回去再找具体的需求。这就会造成金融基础貌似齐备,但是需求没有出现的现状。当然,这也和纯链上易做,和链下结合难做的现状脱离不开关系。

DeFi 基础架构相对齐备,可以满足相应场景

金融中介一般负担三大功能:支付、信用和撮合。这三个功能其实是区块链完全可以负担起来的,比特币本身就是一种支付系统,虽然最后偏向了价值存储。而比特币之后诞生的数字货币都可以用来支付,像 Ripple、Stellar 等项目就是以纯支付工具去的场景去切入商业的。

信用方面,区块链是去信用化的,金融中介的作用让位于密码学算法,区块链架构可以保证链上数据不可篡改,大机构背书的信用被共识所替代,是一种新的信用形式。

撮合机制层面上,去中心化交易所刚刚起步,交易可以直接在链上完成,说明区块链上的撮合是可行的。当然更大的场景还是要借助链下,尤其是涉及数字资产和其他资产(如法币)互换的情景。

DeFi 发挥核心金融功能需要明确的使用场景

对于金融的三个基础功能,DeFi 在架构上是可以满足的,而金融业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其实并没有进入去中心化金融目前讨论的范畴。这里的风险一般是指,期限错配,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随着信息交流的越来越快速充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作用逐渐下降,但是也造成了信息和数据的过量增加。分析信息、解决信息并给出操作建议变成了金融业新的需求。而这些,则不仅仅在于区块链,更多是数据和信任的结合体。区块链可以发挥无准入、去信任的特性,数据的结合也更加重要。

目前来看,去中心化金融的架构还不完备。主要是,风险管理的需求仍然不明确,工具还不够完备。借贷型的金融形式需要明确找准用户的痛点,去中心化的交易还没缺乏流动性和价格补偿机制。

因此目前的以区块链为基础的 DeFi 架构是可以发挥一定的支付、信用和撮合功能,但对于核心的风险管理,仍然需要明确的应用场景。

我们认为,目前的应用场景只是未来 DeFi 的一小部分,未来的分布式商业的将构建 Defi 最真实的需求,也更需要行业想象力和创造力。分布式商业是一个更大的话题,将会在其他报告中涉及。


04
清晰的价格基准是 DeFi 产品定价基石

金融产品的价格基准,就是利率。清晰的利率价格对 DeFi 产生三方面基本作用:1. 增进用户使用体验;2. 为产品控制风险;3. 为链下金融产品上链做准备。

帮助用户更多用户参与去中心化金融。从数字资产出借方角度讲,目前的出借获得利率确实比较低,如 Dhrama 上的利率只有 1%,比大部分 staking 平台的收益都低,这很难产生吸引力。并不是说高一定好,而是目前没有办法去比较,当基准利率出现,出借方对于收益有一个大概的心理预期,这就增加参与意愿。

帮助去中心化金融控制风险。以 MakerDao 为例,今年为了维护币价稳定,治理费率曾从四个月内从 1% 升至 19.5%,这对于中心化系统是难以想象的。虽然对于 Maker 的持有人来说增加了收益,但是对于 Dai 的借方而言,无疑增加了巨额成本,实际上对整体产品弊大于利。本质上就是因为缺乏价格基准的情况下,借贷协议需要对不确定性做出超额补偿。而如果有一个市场认可基准利率存在,Dai 的借方也就不必承担这个成本,对于稳定性而言是利大于弊的。

为链下金融产品上链做准备。链下资产上链已经是非常火热的话题,然而市场只注意到了链下资产的交易属性,而忽略了其他属性。比如房地产上链,房租如何在链上体现;债券上链,利息如何体现;衍生品上链,折现利率如何计算等。其实只要是任何带有时间属性的收益都会和利率挂钩。链下资产一旦上链,成为 DeFi 的一部分的时候,就需要支付相应的利息,这就需要链上有相应的机制所对应的。超额补偿和补偿不足都会影响使用,而如何补偿,就需要一个价格基准,即风险调整后的利率。

金融的核心在于按风险定价

金融定价是基于锚的,所有的金融产品都根据锚进行。因此可以先确定锚,在围绕锚继续展开。

中心化金融的价格锚是这样作用的:中央银行和银行作为对手方进行操作,中央银行提供的各种利率,设定了市场利率的基础,各个利率围绕这一利率展开,形成了各种金融产品的定价。银行再根据利率进行资产负债表的配置,高低利率的调节,影响信用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传导过程比较清晰,各种产品根据不同的风险均被有效(但未必合理)的定价。

而到了 DeFi,难点在于可能没有一个中央银行,去设定这样的锚,从而传导机制也就难以展开。我们后文探讨了三种可能机制去形成这样的锚。

虽然构建 DeFi 的价格机制看起来复杂,各种借贷产品的涉及到多种数字资产,每一种数字资产有不同的特征,如不同的共识、治理、通胀结构。很难从一个标准价格上出发,去构建整个价格体系。但是只要想一下中心化金融的情况,其实并没有复杂很多。如目前各种债券、委托贷款,抵押贷款、现金贷款等,各种产品都有各自的情况,如贷方资质(不同的地区、期限、现金流状况),借方的各类要求等,实际上中心化金融的世界中,非标准化产品的花样远多于目前去中心化金融产品。既然中心化金融可以有一个价格基准,那么 DeFi 自然也可以。

价格基准可以帮助 DeFi 发挥核心风险管理作用

FSB (金融稳定委员会)将去中心化金融分成三种类型:

  1. 决策的去中心化。指做出金融决策的角色由单一的金融机构转变为系统用户去做。
  2. 记录保存的去中心化。指金融机构不承担记录交易的职责,而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进行记录,普通用户可以访问和验证账本的正确性。
  3. 风险承担的去中心化。指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或者信用风险,不由单一金融机构去承担,而是由去中心化市场下的分散的供给方去承担。

去中心化的性质使得风险承担不明晰。如上面所说,金融机构的主要作用就是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在这个过程中赚取超额的利润。而去中心化金融,目前来看是不具备风险管理能力的,当然超额抵押也算风险管理,但较为初级,用户支付了不够匹配的费用,实际上用户承担了去中心化的风险并为之付费。去中心并不等于平等,整个系统都在为超额抵押付费。如同 P2P 网站一样,违约风险是由平台来承担的,但是完全去中心化或者开放式,集合风险由谁来承担?权责归属目前是非常不明确的。所以一定要从权责的归属去规避风险,不如转变思路,从价格出发。

明确定价是更高效的手段。所以明确资金的价格,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手段,离散状的市场利率无助于对风险进行定价。阶梯状的风险利率结构需要一个价格基准,即基础利率,从这个基础利率不断衍生,才可以形成一整套风险定价机制。

中心化的利率机制确定机制

利率联盟。其实标准利率并非一定需要央行去制定,有公信力的联盟一也可以,如 Libor (虽然也出现过 collusion risk)。目前市场上的借贷平台,如果加以进化,变成 crypto 银行的样子,就更加容易形成一个利率的基础。这比中心化机构的联盟更有优势,完全可以借助链上公开透明的机制,形成有公信力的类似 Libor 的利率。

带利率的支付资产。Facebook 发布的 Libra 区块链,已经明确表示将支付利息,这种利息来自于 Libra 网络上的储备资产。

当一种强公信力的币支付利息的时候,这代表市场的利率会层出不穷,各种大机构的支付型数字资产都会加上类似属性,最后变成市场以以大机构制定的利率作为参考。

链上利率。从公链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大 POS 类公链会占据主流,包括以太坊 /EOS/Polkadot/Cosmos 等,每条公链都有固定的通胀比率,也可以看做利率(因为实际上利率政策也要视乎通胀去调整)。这些和 Facebook 等大型公司的链上利率不同,这个是原生于区块链资产,也会得到区块链社区的认可。假设这种情况,几大公链未来都把通胀率设为 0-5% 的水平,那在节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次级公链想要吸引节点,就必须要把奖励设高,利率比如在 5-10%,这就和目前中心化金融的利率信用结构很像。

定价机制形成有助于 DeFi 市场成熟

形成利率的信用结构之后,DeFi 平台的定价也就非常清楚了,可以根据平台资质、用户多寡、机构背书等形成综合定价。而这是传统金融做不到的,因为链上数据公开,对风险一目了然。

当然,这只是信用的结构,还没有期限的结构。期限结构也不难解决,无非是在现成的信用结构上再加上一些时间的溢价。


05
易用的基础设施是机构进场的必要条件

第三个要素就是基础设施的构建,尤其是对于机构投资者。对于传统金融而言,70% 以上的场景都是机构和机构之间发生,同时大部分金融都是低频应用。所以 DeFi 虽然会以个人客户起步,但做大规模仍然仍要借助机构。机构受限于风险管理和合规要求,在目前的架构下难以进场。

必要的基础设施一定会在未来浮出水面,我们认为以下的基础设施将为机构投资者进入数字资产世界和 DeFi 领域的铺垫条件,分别是银行、托管、保险、去中心化流动性工具、去中心化信用机构。

区块链友好 / 数字资产存储的银行

银行向来是最传统机构,拥有最严格的 KYC、AML、合规以及内控流程,向来对区块链 / 数字资产服务类公司比较严苛。目前对一些区块链公司有好的银行,如 Signature、Silvergate 等传统银行也是非常稀缺的,所以所能提供的服务能力有限,如开户时间较长等。

除了法币银行外,现在有一些声称可以提供数字资产服务的数字银行也在不断地涌现,如在欧洲提供法币数字货币转换服务的 Woorton,在以色列提供数字货币信用卡支付的 ZooZbit 银行,提供数字资产类银行券(banknote)服务的 Tangem,在英国使用数字 token 加速汇款流程的 BlockBank 等。美国怀俄明周在 3 月份还通过了法案,将数字货币作为资产而进入银行服务的范围。

各家机构都在围绕银行的基本的服务进行数字化的试验,当然这是去中心化的。未来也可能会产生去中心化的银行形态,如果可以将银行的存贷汇功能进行简单的拼接,或许也可以成为数字资产银行的原型,但这远远不够。可能会在其他基础设施成熟后,多功能数字资产银行才会最终的成熟。

数字资产托管机构

机构目前可以使用多种技术保存自己的数字资产,但是还是需要第三方的服务来保证资产安全,这是传统金融通行的做法。

从行业进展来看,数字资产托管无论从牌照还是技术上都发展良好,美国在这方面比较前沿,部分州发出了数字资产牌照。市场上做数字资产托管的服务商较多,但由于牌照问题无法提供全球服务,也有较高的费率标准。相信托管机构会更加成熟。比较知名的的托管机构有:Coinbase、Bitgo、Fidelity、Primetrust、Xapo、Ledger 等。

数字资产保险机构

依靠技术机构对数字资产进行保护是必要的,但仍然有损失的可能,因此保险合约的覆盖仍是硬性需求。

数字资产的保险又和传统的保险略有不同,我们认为在定价策略上,缺乏足够多的数据进行保险保费的定价,另外索赔方面比如说定损,需要比较强的对钱包、密码学、网络安全和数字货币理解,特别是技术层面。

其实机构一直有对数字资产保险的探索,Coinbase 自 2013 年末以来,已经引入保险合约以覆盖交易搜的热钱包,防止出现黑客入侵损失。加密托管商 Anchorage 该公司为机构和投资者存储数字资产提供了一种完全保险的解决方案。该保险怡安(Aon)提供。自 2018 年,一些大牌保险公司如 AIG、Allianz、Chubb、XL 等也开始增加了保险范围。 

其实保险也是有分布式的形式,如相互保险。传统的保险需要精算师的参与,对保险产品进行定价,需要有较长的数据纪律,估算损失概率等,按照均衡保费定价等。在去中心化的情况下,精算师可以以在 marketplace 的形式提供服务,但这中间的激励措施需要设计。

去中心化流动性工具

目前的去中心化借贷,有很强的非标准资产特性。但是应该有一种标准化产品的出现,去对标国债这种标准资产,但是在去中心化的世界中,还没有能够承担国债角色的工具,这是数字资产没有真实的现金流支撑,完全依靠共识所导致。

去中心化流动性工具有两重作用:分别是成为抵押品和可以用来流动性调节。由于是去中心化的,是世界范围内流通的,是依靠共识达成的,信用程度理应更高。在做借贷类 DeFi 的时候就可以制定质押机制,如质押率、还款期限等。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调整市场流动性,通过工具的买卖调整整个市场多余的资金。

而且去中心化的好处在于,每个机构和个人都可以表达对流动性的偏好。每个节点都可以表达对流动性的要求,而这个实现途径,就需要有一种调节工具在,无论是链上的治理,链下的治理,按照一定规则去实现的,就实现了去中心化的流动性调节机制。

去中心化信用评级机构

做借贷的话,目前大家都采取超额抵押的模式,相当于这对所有借款方一视同仁。但这其实机构个个人之间信用等级就完全不会一样,所以不应该付出同一样成本。比如目前流行的超额抵押 150% 的模式,超额的那部分是有机会成本的,如何削减这个成本就需要评级机构。

未来分布式商业兴起后,代币的借贷必然会诞生需求,帮助机构降低成本的评级也就成为需求。

而且去中心化评级也更容易获得市场信任,过往中心化评级机构的商业模式被认为是有利益冲突,去中心化评级机构如果直接采用数据+社区的评级办法,信用程度或许更高。不过难度也较大,因为很难把网络身份和现实身份定位到一起。一个人也可以同时有很多账户,所以负向的惩罚机制或许很难去运用。

以上列举的基础设施,中心化的居多。我们认为,虽然市场是去中心化的,但是信任仍然要从中心化起步,尤其是涉及金融服务,传统的信用模式依然适用,因此也更容易做出成果。去中心化的基础设施,更加是一种探索行为,也更像风险投资行业。


06
展望未来:DeFi 将成为开放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科技正在广泛的影响金融市场,金融科技 1.0 市场场景的革命,就是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将应用场景从线下搬到线上,通过互联网上发生的场景构建金融科技 1.0 的范畴。

而以开放银行为代表的金融科技 2.0 正在进行中。欧洲开放银行政策是的银行改变以产品为中心的的传统,面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开放银行 API,银行将自身支付、数据、风险管理和定价传递出去,是的一般金融机构也可以使用银行 API,应用与自身的业务场景上,这是银行变革为主导的金融科技 2.0 场景。

即将发生的是金融科技 3.0,是对金融基础设施的重构。

这场重构将是以区块链为基础的金融基础架构为趋势,区块链的技术在 2019 年将进入跨链为代表的的 3.0 阶段,公链的性能开始逐渐成熟,多条高性能公链将齐头并进。

和金融科技 2.0 的开放银行相比,以开放金融为代表的金融科技 3.0 的范畴更大,DeFi 就是开放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间最重要的问题,是建立区块链的实际应用场景,即我们提到的第一大要素。金融的本质仍然是提供服务,服务的场景急缺是主要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目前 DeFi 的用户这么少,因为除了资产增值的想法外,找不到任何金融可以发挥作用的场景。

去中心化金融的渐进,将从完全中心化的金融,进入到使用区块链技术的金融设施,在最后到完全去中心化金融部分。第二个阶段主要针对目前中心化金融的问题,如汇款系统的低效率、对长尾客户的覆盖弱、对交易结算的成本高,都会有大批金融企业去尝试。从行业角度看,金融企业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尝试是非常积极的,尤其在跨境汇款、供应链金融等领域,采用联盟链和许可区块链的技术。所以完全去中心化的金融形态以及和第二阶段的竞争,才是未来需要考虑的。

未来的 DeFi 的完善需要我们提到的三个要素。一是从资产端的角度,使数字资产要在真实构建的应用场景下获得应用,那将成为 utility token 的发挥空间。二是从技术架构搭建的角度,完善 DeFi 的使用场设施,让真正的机构投资者可以进入。三是金融的角度,完善 DeFi 产品的价格机制,使 DeFi 真正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

目前一批具有真实业务场景的大型公司开始利用区块链构建应用,如 Facebook 的 C 端模式 Libra,JPMorgan 的 B 端模式 JPM Coin 等。未来是否这些应用可以和 DeFi 对接或他们本身就会成为 DeFi 的一部分。使得基于区块链 3.0 的公链的应用场景,具有更多的包容性。具备了这些要素,DeFi 才有可能成为在未来实现真正的繁荣。


64x64

未来已来,FO.COM 品牌发布会 1 月 9 日将在香港举行

App打开
64x64

对话交易员憨厚的麦总:关于MEME背后的所有真相

App打开
64x64

美国加密经纪人规则:苦口良药还是致命毒药?

App打开
更 火 的 区 块 链 资 讯
分享自火讯财经-长按识别快讯真伪
长按图片转发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