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限制了第三方应用的跳转,请使用以下方法。

1. 点击右上角的

2.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自商业研究专栏】每个人都在讨论的通证经济,似乎漏掉了这几件事

原创
2340 天前
19180

前段时间,与方军、郭强一起,参与了一个白皮书《通证经济的模型与实践》的撰写,这个白皮书没提发币,也没提 ICO。只以开源的形式,展望和定义了“通证经济”的未来和路线图,白皮书里,关于技术实现和区块链技术部分的定义是我来写的。但这个白皮书公布之后,似乎很多人有点晕,感觉这件事有点反常规:为啥你们不发币还要写白皮书,写就写了,为啥还要开源让大家随便引用和更新呢?加上似乎媒体们也没有太明白,所以这个白皮书到现在还没多少人真正明白个中含义。

虽然是参与了撰写,但这个白皮书里面的一些表述我是有一点自己的想法的,所以想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下这段时间以来,个人对区块链产品和技术的理解。

“通证经济”、“币改”最近搞得很火,似乎每个人都把这件事挂在了嘴边,而实际上,我还是比较抵触这些生造出来的名词的。首先,是把“Token”这个词翻译成”通证“,实在不太妥帖,Token 既不是通用的,也不是啥证明,通证这个词在炒币时代可能还堪用,到了今天,怕是不那么贴切了。但鉴于通证这个翻译就像当年把 Blog 翻译成“博客"也遭到很多反对声音但最终市场还是接受了这个毁三观的译法一样,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们也不得不把白皮书的标题写成了“通证经济”,但这并不妨碍里面的内容和表达,实际上跟现在目力所及范围内的“币改”、“通证生态”的做法是有很大差异的。


而现在我们在做的 BAO(Blockchains as Organization)这个产品,解决的是未来区块链世界的“工具层”问题,如果对标互联网,我们是在做 IE、Outlook、微信这类东西,我们用技术去封装区块链本身的复杂度,力争让每个人都能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一些问题。在炒币就能赚钱的时代,做这个东西未免会被很多人称之为傻疯了。但是我们觉得,市场终将趋于理性,有效易用的工具、合理的治理模型,必然会成为未来区块链世界的刚需,同时也是技术普及产生质变的重要节点。所以,我也想借这篇文章,说说我们要做的事情。

这篇文章会分一些段落来讲,互相之间有联系,但独立来看也没有问题。

1、区块链世界,技术不再是核心竞争力

可能是因为技术背景的原因,最近发现周围有很多搞技术的同学,也在跃跃欲试的搞区块链。而他们的做法也很像互联网的做法:做个 App(或者赶个时髦叫 DApp 吧),然后让用户来用。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冷启动是没有问题的,有用户来用,慢慢的积累足够的用户量,然后量变产生质变,再搞点付费的功能加进去就可以了。

然而,在区块链领域,这样的玩法恐怕不太可能成为最短路径了,原因我想主要有几点: 

区块链不能脱离业务存在

区块链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解决了之前互联网不能有效实现价值传递的困境,而在区块链出现之前,互联网解决的只能是信息传递问题。

显然,“价值”不能脱离于现实业务产生,从来没听说过哪个区块链项目本身产生了价值(如果你觉得割韭菜也算产生价值就当我没说)。如果我们一定要论主次,我认为,不存在“区块链产品”这个东西,区块链产品本身没有办法产生价值,这就像你公司的会计账簿不能产生价值是一个道理,它只记载了价值,而真正产生价值的是你的研发部门、销售部门、市场部门。所以,区块链产品是个伪概念,更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我们利用区块链技术去解决某个现实业务中此前没法解决的问题。

不要把价值的记录和传递工具,当成价值本身,这是做好区块链首先要搞明白的事情。

区块链要解决的是生态问题

如果真要刨根问底,区块链技术到底有多大的技术门槛?开发一个 DApp 或者智能合约需要多高的技术含量?恐怕懂些技术的同学都能明白——这没门槛,跟所有互联网应用的开发一样,几乎没有任何不可跨越的技术壁垒。

而围绕“价值传递和记录”这个特性,区块链实际上解决的是某些生态、金融、经济层面的问题。如何设计一个多方参与的激励模型、如何使以前低效、封闭的积分系统运转起来、如何让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小伙伴步调一致的解决某个问题。这都不是技术可以解决的,而在于生态、经济系统的设计。技术,在其中的作用是很低的。 

我甚至觉得,在区块链领域,应当有“生态设计师”这个职位,以对标传统互联网中的产品经理这个角色,负责设计和维护整个区块链经济体系的运转。可惜,多数区块链项目里并没有生态设计的这个环节,现在看到的更多还是程序员在拍脑袋写代码,而这些程序员的工资据说还不菲,这真是本末倒置了。

智能合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代码

所谓智能合约,就是运行在区块链上的一段计算机代码,通常,它是不能修改或很难修改的。很多技术出身的同学会简单的认为,这只是一段计算机代码而已,按需求写好就好了。

确实,按需求写好确实是个没毛病的技术思维。但是,智能合约解决的并不是以前的“定义用户交互、数据逻辑”的问题,而是变成了“定义基本生态模型、确保模型边界”的问题。如果要类比,智能合约更像是区块链生态中的“宪法”,它制定了最基础的规矩和方法,这不是单纯可以靠技术思维可以完成的。

我总是说,如果用区块链解决金融问题,那么它的智能合约更像是一份金融产品的产品说明书——以机器可读、可执行的形式,描述了这个金融产品的参与方式、承诺和边界。而如果我们解决的是生态问题,则更像是一份公约和宪法。

2、Token 的多态性

但凡提到 Token(或者叫通证),就必定会有人认为那是“虚拟货币”,而 Token 本身的多态属性,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这是当年炒币经济埋下的认知偏差,而到了真正需要用区块链解决问题的落地时代,这种认知怕就不够了。

Token 本质上就是账本上的一个行,记载了某人有多少某 Token,而这个 Token 到底是啥以及如何来使用,是要根据你要解决的问题来定的。传统上来讲,我们会将 Token 分为两类:证券类、实用类。通常,前者指的是此前 ICO 时代用来募资的 Token,后者一般是在某个生态体系里面充当积分、代币使用的 Token。往往,这两种类别的 Token 也会被在白皮书中模糊表示,甚至混合使用。

而这两种分类到底是不是合理的,我看也许值得探讨。我们没有办法简单粗暴的将 Token 进行分类,实际上在 SEC 历次对虚拟货币的讨论和听证中,也凸显了这样分类方法的无力之处。Token,在计算机领域指的是“令牌”,持有 Token 代表某种能力或权益,而这些能力和权益,如何设计并无定数,要看到底这个系统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同理,在区块链世界,Token 也是为解决问题而存在的工具,如何设计 Token 架构,是所有区块链解决方案的首要问题。单纯的把 Token 作为货币对待,或者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加以分类,都不符合区块链的世界观。

发个 ERC20 代币就叫区块链项目、搞个空投就叫生态激励的时代过去了,未来是精细化设计和多 Token 架构的时代。单 Token 的设计,多数情况下是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的。

3、之前的虚拟货币和 ICO 做错了什么

这是个拉仇恨的话题,但还是要冒死讲一讲。其实关于之前的虚拟货币、ICO 做错了什么,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没有与实际业务结合,是飘在天上的海市蜃楼。

如前面所讲,区块链要解决的问题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你可以发币、可以 ICO,但如果没有实际业务做支撑,再加上市场的非理性,最终就变成了一个考验人性的问题:既然一下子通过 ICO 拿到了几个亿而且还不受监管,为啥还要真的做事呢?跑路自然是最优解。

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项目,募集到资金后真的是在做事,但事情做的怎么样怕是大家都能看得到。归因最终还是因为用想法融了钱,但开发、落地还是需要时间的,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没有更多的消息去刺激市场,币价下跌、进而被投资者嘲笑或催着做所谓“市值管理”几乎就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之前的 ICO、发币更像是用一个概念去炒作的标的物,比起关心这件事能否做成,更关心币价明天会不会涨,这又是人性。这让我们联想到,在 1637 年的荷兰,又有多少人真的为了种花去买郁金香球根呢?这样的泡沫,爆掉才是必然。

没有真正落地的 Token,是瘸子,没有实体业务的支撑,更像是一个单向的资本游戏,它没有工具属性,更没有产生现实世界当中的价值。而有趣的是,现实中有大量实体业务需要用区块链去解决他们已经存在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去用区块链先去服务于他们进而产生真正的价值呢?

4、自组织商业体

比起“通证经济”,我更愿意用自组织商业体这个名字来定义未来在区块链技术驱动下的商业社会和商业模式。“经济”这个词儿实在太大了,我也不相信在未来可预见的时间周期内,区块链能颠覆经济体系本身。自组织商业体,是提供给新兴公司、组织、机构的一种新的治理选择。此前,想把大家组织起来做一些事情,并希望对各方有所约束和激励,我们唯一的选择是成立一家公司。而现在,在区块链的驱动下,我们完全可以用区块链技术来映射传统公司治理中的能力,实现更有效率的组织模式和激励方法。

未来,每个想要拉动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干一件或大或小的事情的人,都可以选择利用区块链技术天然提供的共识基础和价值传递能力,创建一个完全属于自己小团队的自商业组织,并通过合理的设计,在区块链技术的底层驱动下,可信的实现盈利、销售、推广、管理的各项功能,而不需要考虑传统公司结构中,会被合作伙伴坑、公司无法有效管理的麻烦和问题,因为区块链的共识基础和智能合约的设定,已经为各方做了最基础的权益保障。 

自组织商业体同样不是“币改”,自商业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理模式上的选择,颠覆现有的金融秩序和管理手段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并非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区块链从业者,要对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识和预期,不要总是想着要宏大叙事,先解决一个小问题,再解决一个小问题,才是持续发展之道。 

自媒体通过互联网驱动,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实现了人人是记者的社会梦想,而自商业则通过区块链驱动,降低传统商业社会的摩擦成本,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转型。

5、自商业的七层模型

我认为,区块链驱动之下的自商业,同样也需要一个合理的分层结构来做能力上的耦合和分工,就像互联网的七层模型一样,我们也提出了自商业的七层模型:


可以注意到的是,在网络层,实际上映射的是互联网的 OSI 模型中的应用层,这意味着区块链应用实际上仍然是一个互联网应用,但在区块链的世界观中,互联网的作用被管道化了,成为只负责传输的一层。而在网络层之上,则是由各类公链系统提供的共识层,负责最基础的记账和共识能力的提供。

而工具层在整个体系里面尤为重要,工具层为用户和应用封装了公链技术的复杂度,将公链作为一个服务来调用,应用只需要知道公链提供了一个可信的共识框架即可,而不用关心其技术细节,工具层的存在,如同HTTP服务有了IE、邮件服务有了 Outlook 一样,可以被普通人所使用,在技术和应用普及层面发挥其具备的优势。

而在工具层之上,才是整个自商业治理模型的核心:激励、治理、仲裁。一般情况下,多数区块链项目考虑的更多的是激励和流通,而治理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点,但就自商业组织而言,治理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治理层的自商业,就像只发工资,而不管管理的公司一样,是无法运营和生存的。

仲裁层则是一个新的概念,我们认为,如同现实世界一样,组织内部必然会有一些无法解决的特殊问题或争端,必须提交到更上一层来通过仲裁等方式来解决,这有些像商会、工会一样的组织,在一定范围内协调组织内部、组织间无法内部或私下解决的问题。仲裁层有其特殊的组织和治理模型,通常情况下,会以抵押权证明、POS 等形式,以投票的方式来对议题进行表决,并提供罚则以督促各方履约。

合规层则是整个自商业体系中的最上一层,也是最靠近自商业各方参与者的一层,合规层也是与现实世界当中的审计、财务方法相链接的一层,合规层提供有效的工具,将整个自商业组织的组织形式,向合乎现实要求的方向靠拢,这层的存在,证明自商业不可脱离现实世界的要求而存在,更不可能对现实世界当中的法规、监管、税收构成挑战。

6、Code is Law 到底对不对?

一段时间以来,Code is Law (代码即法律)几乎成了宣传区块链“绝对公平”的代名词,而代码即法律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么?

必须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的世界不是由非黑即白的判断标准构成的,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的意见往往并非可以通过黑白是非对错来衡量,这里就必须有一个协商、协调、沟通以达成一致的过程,通常我们将其称之为人合性。

而如果想要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治理问题,这一点也是必须要考虑的,智能合约固然可以保证不折不扣的执行,但人的协调与沟通更为重要。所以,在治理层面,合理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必须提供链上和链下的两种合约机制,完全用计算机代码来定义法律是不对的,而完全相信人性显然又回到了传统世界的老路,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优劣,最终为自商业提供有效且高效的治理能力,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7、流通性是否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

很多人提到区块链世界的价值定义,就一定会抛出“流通产生价值”的观点。这个观点没有问题,但如果我们将 Token 的多态性代入到这个体系里面去看,就会发现流通性也许并不是确立 Token 价值的唯一标尺。 

Token 的定价模型,亦应当是多态性的,以资产类 Token 为例,其流通性必定是存在局限的,然而并不能因此说明其 Token 不具价值,甚至资产类 Token 的价值更加稳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引入更合理的定价模型,来对不同类型的 Token 进行有效、合理的价值标定。

通常来讲,我们会在多币架构中引入算法定价模型,通过计算和衡量整个生态系统的价值总量来对 Token 价值,特别是资产类 Token 的价值给出参考标尺。而对于流通性较强的实用性 Token,则需要在公允的平台之上,通过智能合约驱动的竞价模型来确定其初始价值,当初始价值被确定之后,我们才可以认为这个自组织商业体被正确无误的运行起来了。

如同 IPO 一样,敲钟是募资的结束,而不是开始。当 Token 在二级市场亮相之前,进行有效的、具公允性的价值标定,才是生态系统的价值标尺,此前进行的所谓 ICO 恰恰舍弃了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认知的混乱,也给骗子们留下了施展骗术的土壤。

8、交易所的本质和演变

交易所本质上是一个区块链应用,提供 Token 之间互相兑换的能力。如果我们将每个自商业组织看成一个独立运行并有着自己的经济体系的独立王国的话,那么交易所本质上来讲,是外汇市场,而不是股票市场。

在过去 2 年间,交易所逐渐成为了区块链世界的头部应用,无数团队和创业者都希望建立一个自己的交易所来获取区块链产业的头部价值。但如果我们用自商业的逻辑去看,交易所只是所有环节中的最后一步,在完善的治理模型之上,上交易所,甚至不是一个必选项。

此前的 ICO 热潮,由于缺乏切实的商业落地场景和定价标尺,利用交易所作为定价和退出工具,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而自商业时代,这一步完全可以通过定价模型来驱动,交易所变成了自商业之间的“海关”和“外汇市场”,只有当自商业的体量足够大,才会存在跨组织交易的需求,而在此之前,由定价模型驱动的单边交易所足以满足定价和退出的需求。

区块链世界的交易所并不能对标现实世界的证交所,也无法提供现实世界中证交所能够提供的监管能力。交易所只是缺乏有效价值标定方法和实际业务支撑的 ICO 时代的世界中心,随着区块链行业的日趋理性和与实际业务的结合,交易所将逐渐被管道化,透过其头部价值产生的利润也将逐渐降低到一个合理的范围。 

我们相信,作为区块链世界的基础设施之一,目前中心化的交易所形态仍将长期存在。但同时我们也可以谨慎预测,在未来的九个月之内,将出现优质的开源交易所建站工具,并会有提供交易深度共享、信用担保、期权交易的去中心化或云服务出现。

只能依靠交易所进行定价的Token,未来是没有实际价值的。

9、公链之争

公链是区块链世界的另外一个热点,但凡有一些“抱负”的团队,动辄都提出要做一条自己的公链。据说,现在正在做或者已经募集到资金准备做的公链足有几百个之多。但区块链世界真的需要这么多公链么?虽然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就是区块链(这话说的有点拗口),但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区块链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其被广泛使用的基础又是什么?

区块链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我想能把文章读到这里的同学都应该非常清楚,区块链技术,通过加密算法、数据结构和点对点网络的应用组合,构造了一个不可被“轻易”篡改的线上账本。请注意我的说法,是不能被“轻易”篡改,而如何保证不能被“轻易”篡改,大家想了很多办法,无论是 PoW、PoS、DPoS,都是为了让节点间取得可信共识,避免链上数据不可篡改的公信力引擎。

技术并无优劣之分,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好的技术,如果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还能有些惊喜那就更好了。但无论如何,公链的存在就是为保证上述提及的共识体系牢不可破而存在的,其他一切,皆为锦上添花。

很多基于 PoW 的山寨币在前段时间屡屡受到 51% 攻击,这是什么原因?是算法被突破了,还是公链技术本来就不可信?知道内情的同学一定能明白,因为体量小的山寨币没有足够多的节点来参与记账,算力不足以保护整个体系的安全,稍有算力上优势的一方就很容易发起攻击,造成整个体系的共识崩塌。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应该能知道,共识算法、锦上添花的功能都不是公链可以赢得市场青睐的核心竞争力,唯一的竞争力就是有多少人愿意加入这个体系,成为其中的节点(指的是 PoW 下的挖矿或 XPoS 上的持币者)。公链好不好,不要看技术,而是要看这个链的社群是不是真的活跃,有没有一个“宗教领袖”一样的人物可以高效解决争端和问题,可以让各方在众目睽睽之下不能作恶,或作恶成本超过不作恶而带来的收益。 

在业务实践中,我们更倾向于将公链进行高度抽象,将其作为提供基础共识背书的底层工具,就如同互联网 OSI 模型中的物理层所作的事情一样,只要保证你的本分工作——高效传输电平信号不会出岔子,就足够了。当然,公链技术还需要多次技术和共识算法上的迭代和突破,才能慢慢达到我们想要的样子,现在的公链技术还在非常早期的阶段。所以我们一般会建议开发者,将对公链的接入和调用与自身应用做成松耦合,以便未来能利用更为先进、可靠的公链体系为自身业务服务。

10、Blockchains as Organization

以上说了很多我们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而就区块链技术实际落地而言,有一个有效的工具层去帮助用户封装区块链的技术复杂度,并提供有效的定价模型、治理模型和相关服务,应当是迫在眉睫的需求。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帮助各样的企业来做区块链体系的设计,这些企业都是拥有一定的用户、行业影响力、商业模式上的基础,希望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自身存在的某些问题。碍于与这些企业签订了 NDA,所以还不能透露他们的名字。但在整个的服务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古典”企业迫切需要有效可用的工具和服务,帮助他们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商业实践当中的问题。

区块链即组织(BAO)就是我们提出的一个区块链落地的工具层系统,把我们服务于企业过程中的经验、方法抽离出来,成为一个通用的系统为更多希望用区块链解决问题的企业、团队、组织来服务。BAO 在初期的 1.0 版本中,为用户提供了八大能力:


BAO 不是一个“一键发币”工具,以往的发币工具只是部署一个智能合约,实现 ERC20 的代币接口就算完成了任务。而BAO提供的是由一组智能合约集合、 DApp 和可编程接口相结合的自商业实施工具和治理平台。BAO 是一个服务于自商业的工具链,同时也是一个治理引擎,BAO 提供了一个类似 SaaS 的平台系统,所有自商业项目都可以利用 BAO 系统实施自商业改造,而不需要关心区块链技术的开发实现。客户只需在 BAO 系统中注册,按提示完成流水线操作,即可在区块链上建立一个自组织商业体,并利用 BAO 启动私募、交易的前置步骤。

我们认为,任何一个自商业组织,都会有自己独有的经济模型,就像传统世界中,并不存在在管理、商业模式上完全千人一面的公司和组织一样。因此,通过单一的工具和流水线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对于很多脱胎于既有项目、有一定用户、资源、社群基础的区块链应用案例,仍然需要一个理解区块链技术和理念的咨询团队来负责制定计划并实施。所以,BAO 同样支持自商业咨询机构的各项能力,自商业服务咨询商无需再关心技术开发细节,只需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后,制定方案,然后在 BAO 系统中设定参数、导入模板,即可一键式的帮助客户完成自商业改造工作。

尽管 BAO 是一个类似 SaaS 系统的服务,但在控制权、数据归属权方面却与传统意义上的 SaaS 系统有着不同的观点:通过 BAO 发布的智能合约和链上资产,客户拥有 100% 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受益于区块链技术的共识保障基础, BAO 从智能合约层面即保证了客户完全可以在需要时脱离 BAO 系统自行管理他们的自商业组织。 

而在治理结构中的仲裁层,BAO 亦引入了一个“抵押权证明”机制,来确保自商业组织内部、组织间的协调、仲裁能力的提供。

11、最后

最近几个月,只要有时间就会跟各行各业的朋友混在一起,帮他们了解区块链,并探索区块链技术到底能不能给他们的实际业务和经营管理带来切实有效的帮助,大概三个月的时间,聊过的企业、团队有几十家之多,渐渐的,我们也摸到了一些区块链与实体经济结合的门道。

区块链行不行?区块链有没有未来?我觉得回答必然是肯定的,因为区块链确实解决了价值的高效传递和组织间互信的问题,降低了社会的摩擦成本,如果这样一个工具没有未来,说给谁听,怕都是不信的。

但问题在于,早期区块链项目真的太 low 了,离钱太近导致了种种乱象甚至笑话,一些根本就违背基本逻辑的事情居然都会有人相信、一些技术上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业务也通过 ICO 拿到了大量投资。种种问题,给局外的明眼人带来了一个错觉:区块链是骗人的。这很无奈,但却也是人之常情。

而随着各种问题的曝光,最近几个月来,市场愈加趋于理性的趋势显而易见,“割韭菜”越来越没有市场,随着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区块链的实际应用和落地,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会慢慢的走向靠谱,从而摆脱骗人的这口锅。最近看到了不少团队同样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从而在技术、商业落地、解决方案上做了非常踏实的事情和卡位,这与半年前全民发币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我相信,这个改变的奇点很快就会到来了。那些靠割韭菜、炒币成名,而对技术和商业半窍不通的“币圈领袖”们,也必将走入历史,淡出大家的视线。

当然,也许以上,都是错的。

64x64

观点:此次下跌只是一次常规的市场震荡

App打开
64x64

借贷平台HyperLend为何是Hyperliquid生态流动性支柱?

App打开
64x64

OSL交易时刻:BTC距历史高点回调超11%,分析师认为属短期波动

App打开
更 火 的 区 块 链 资 讯
分享自火讯财经-长按识别快讯真伪
长按图片转发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