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也会生病:区块链有哪些不可为?

转载
2365 天前
12466
火球财经

来源:火球财经

火讯财经注:区块链概念在刚出来的时候确实受到了广泛的追捧,但是人们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摸索和思考之后,才发现区块链很有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在有些方面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

区块链是把双刃剑

当人们不再热衷下海,网上冲浪成了最佳选择。

而在信息社会的今天,风口无疑是壮丽而诱人的,有着可以满足政府、资本、企业的优等特质,但也可能存在着痢疾与病祸。2018年,这个风口就是“区块链”。

现今,区块链项目层出不穷,波涛汹涌,做技术的,做基础的,做应用的,做绣花枕头的,玩魔幻的,五颜六色,无所不能。区块链概念一出就备受追捧,其实,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关注,有的方向可能感到不可为。精雕细选几个,以饷众生。

溯源领域

虽然这个方向是个刚需,而且经过这么多年有毒食品,山寨假货,等等的耳濡目染,大家痛之恨之,很希望有一个magic的解决方案,从此,大家就可以过上安全无忧的生活。当听说区块链能溯源时,如获至宝,求之不得。

举一个在食品领域的例子,溯源一说在食品领域早有应用。欧盟于1997年就推出了针对“疯牛病”问题的溯源方式。当食品出现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商品包装上的溯源码得到更加细致的信息如产地、加工企业、销售链等整个产业链到的上下游,这过程中,呈现出信息共享、公开的特质。但这一方法仍会存在造假,人为上传信息是否真实无法保证。

区块链的出现,就给了溯源领域一记强心剂,溯源领域人士认为,区块链技术下信息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区块链将数据做成区块,按照算法生成私钥,再通过时间戳等方式形成链。这一过程中,区块链的形成本身与商品市场流程化生产模式、流通模式相符合。二者都以时间为排序方式,契合完美。

如是,大量的资金,大量的创业者,蜂拥而至。其实,根据陈老师著名的价值转移定律:“在不同的空间的价值转移是不可靠的”,只要在价值转移的过程中,涉及到人(人是一种不可靠的高级动物),那么价值的转移就是不可靠的。个中理由,不言自白。

溯源,就是将物理空间的价值,转换到区块链的数字空间,中间,不管你是IOT自动转换,还是中介手动输入,只要涉及到人,由于利益的驱使,就有作弊的可能。你可能说IOT自动转换没问题,别忘了,IOT设备是人制造的,里面的程序是人编写的,怎么保证制造编写过程中不出问题呢。区块链说到的预言机(Oracle),怎么保证它是可靠的呢,第三方公证,第三方不是人吗。所以,问题就出在物理信息到数字信息的转换不可靠,那么,不可靠还怎么溯源,溯源到一半就断了。必须承认,一旦数字化之后的数字信息是可以溯源的,也仅限于数字空间内。

现在的溯源防伪技术,只是利用人工方式将这些安全性打在商品中,未来应该有更好的方式来进一步加强。

通用公链

现在基础的通用的公链很多,而且更多的还在涌现,都想成为一统世界的,人人都使用的公链。一旦成功,价值连城,投资人信了,韭菜信了,连开发者都信了。

Dapp在上面开发,资产在上面管理,历史在上面保留,想想可能吗?不说别的,全世界的人口,都在一个节点上跑,就算节点是一个Google数据中心,Facebook数据中心,Amazon数据中心那么大,哪个光缆能提供那么多的峰值带宽。否则,节点和节点之间怎么达成共识。再说,如果全世界的Dapp都在一个公链上跑,那得有多大的内存(RAM)的节点(可能多台机器或是sharding,但必须一个节点吧),否则,那么多应用怎么能够执行。最后可能的做法,就只能分叉(Fork)了,那,怎么会是唯一公链。就像Windows,操作系统是一个,但是,每台机器上都运行一份。

这么说来,通用唯一公链,怕是不可行的。也许,世界上会有千千万万的垂直公链。那么,现在公链的做法和宏伟目标就是空中楼阁,就是一个故事。分而治之是人类自古以来处理大规模的哲学,区块链大概也该如此。

区块链行业的竞争首先是底层公链的竞争,公链能够构建整个行业生态,多个公链并存是目前的现状。在区块链一百人对国际区块链于数字货币协会副会长高泽龙的采访中,他认为,所有公链项目中90%的可能是无法上线或最终消亡的。因为很多号称做公链的中小团队根本没有实力开发出有价值的公链,即便是目前几大公链也只是试验阶段,没有成熟健壮先进的公链,所有区块链项目都很难落地应用。

人的评价

有一类项目,是把对人的评价上链。

听着挺有道理,这样,人过去的工作经历,以前公司对他的评价总结,对以后的招聘很有帮助,因为不能篡改。这样,一个中学生过去得过奖项,受过的处罚,受过的训练,对大学的录取是很有参考,因为不能篡改。一个人过去的行为,有没有及时还款,有没有诈骗,有没有老赖,就能上链,就能评价一个人的信用,因为不能篡改。给老板的评价,给公司的评价,给商家的评价,等等,都可以上链,都不能篡改。 

听着是不是很美好?是不是以后信用的问题就解决了?但是做这些项目的,有没有思考过用户的心理,有没有考虑过人性?

好的记录,当然愿意上链。但是,坏的记录呢?过去和现在的中国,有一个档案袋,过去的学校的评价,单位的评价,获奖的记录,处罚的记录,等等,都会记录在案。有很多的人,就会找各种关系花重金,把不良记录销毁掉。

档案,是国家行为,大家是没有办法,不认也得认。但是作为区块链项目,有什么理由和权力把一个人坏的记录,没有经过当事人许可的情况下放上去。人家不告你侵犯隐私才怪呢。所以,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这类项目,一定会遭到用户唾弃。

就像在互联网崛起之后,我们所提出的思考一般:人是否拥有被遗忘权和变动的权力。在时时刻刻提醒着自身存在的区块链生态中,关于人的记录昭昭而无所遁形,即使想拥有不被瞩目的机会也成为了新时代的奢望。在改过自新以及产生变动的人生轨迹上,过去的信息烙印将会成为一种负担,也会使得人性于信息面前无所规避与遁形,这样是否是合理的,合乎个人隐私和意愿的,我们将不得而知。

以上被抛出的三个问题,可能是在操作和概念上都较为明晰的问题,虽然是随手抛砖了几个领域和方向,但也算有代表性。当然,在区块链的生态下,还有更多具象和细致的问题,值得被提出来和讨论,正如其他社会领域的问题一般,在事实发生之初就作思考,是最聪明也最保险的行为。

区块链技术是社会治理过程中,一项被给予厚望、有着较高可行性的工具,它代表着工具在现代社会中的进步和演化。工具有着工具理性,但人类社会的治理,却更多需要从人性与感性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其中的运转逻辑。我们善用工具来增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政治效益,但并不能以人类自身的人权与自由为代价,技术的成败取决于使用的人,人类社会中的复杂性也许人自己也思考不明白,何况机器呢,我们信任区块链,也宁可通过技术来信任同类。

发展区块链,有着许多富有前景的方向,但在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在第一时间得到重视和思考,充分的设防,才能让工具理性与人性、感性更具有融合度和共存感。

区块链是把双刃剑。不要被它冲昏了头脑。就如《原则》里强调的,必须学会独立思考。

不断的思考,不仅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能够在宇宙万物中更好进化和演化的重要原因。那么同样的,在可能改变人类信息生活的区块链面前,我们决不可松懈。